“中國藍天導致全球變暖”,還有比這更可笑的“雙標”嗎?
近段時間,《英國周刊》《對話》《新科學家》等西方媒體聯手炒作,稱“中國大幅減少空氣污染導致全球變暖加劇”,邏輯之荒謬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這一波輿論潑污,可謂蓄謀已久。
今年4月,一篇名為“東亞地區的氣溶膠治理很可能對近期全球變暖加速起到推動作用”的學術論文公開,但彼時還需等待同行進行評議修改才能正式發表。換言之,此文結論按照學術規范尚未被證實。
豈料,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卻如獲至寶,還搞了個標題黨——“中國大幅減少空氣污染導致全球變暖加劇”并刊發,強行給中國扣“黑帽”。
之后,在7月和9月,英國媒體《對話》《英國周刊》又是采訪氣候專家,又是大搞專題聚合,不斷翻炒相關文章,對中國治理空氣污染行動橫加指責。更為險惡的是,以上新聞全部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出現,把充滿“雙標”的意識形態攻擊隱藏在科學傳播之下。
從科學理論上講,空氣污染會導致大氣中氣溶膠增加,云層“更亮、更密”,反射陽光更多,對地球表面降溫有一定作用。因此反推,空氣污染減少,這種“陽傘效應”多少會有所降低。這就是西方媒體攻擊中國空氣治理的核心邏輯。然而,就地球變暖問題,只拿“陽傘”說事兒,純粹撇開西瓜扯芝麻,非蠢既壞。
眾所周知,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是溫室效應的不斷累積。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燃燒大量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逐漸加大。科學監測結果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升溫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是同步的,且遠遠超過地球自然的變化幅度。
而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大戶,恰恰是總把“環保”掛在嘴邊的發達國家,可以說,正是發達國家在發展和消費過程中毫無約束的奢侈排放,導致了全球環境惡化、氣候突變、冰川消融、海面上升等等一系列惡果,這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強調各國對待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根本原因。
中國作為后發國家,盡管這些年快速崛起,但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更重要的是,中國始終積極承擔國際義務,一方面致力于節能減排,一方面通過植樹造林等手段吸收排放的溫室氣體。
新時代10年間,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不僅超額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還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可以說,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這場“大考”,中國是擔當作為的行動派,更是成績過硬的優等生。西方媒體對此視而不見,對發達國家在環保領域的歷史舊賬、減排“空炮”以及能源轉型大倒退視而不見,處心積慮拋開碳排放這個主要矛盾,偏偏拿作用并不顯著的氣溶膠做文章,不是耍無賴是什么?
更何況,按照西方環保理論,空氣污染跟全球變暖一樣,都是生態環境大患。19世紀英國倫敦因燃煤煙霧年均致死超萬人,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一個月致死超4000人,直接促使《清潔空氣法案》出臺。美國以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為代表的空氣污染持續了超過40年,倒逼美國環保署在1997年7月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啟動空氣污染治理。
這些由人命堆起來的慘痛教訓為西方媒體反復報道,成為論證西方保護“人權”的重要論據之一。
猶記2013年北京PM2.5濃度超標時,西方媒體群起渲染中國環境威脅,《紐約時報》形容之為“空氣末日”,并以此攻擊中國體制。言猶在耳,但當中國果斷采取行動實現藍天、留住藍天之后,西方媒體又瘋狂炒作“中國治理污染加速氣候變暖”。
試問,難道中國人不是人嗎?不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嗎?污染有罪治理有過,還有比這更可笑的“雙標”嗎?
“先射箭后畫靶”“拿著錘子眼睛里全是釘子”,可見,無論中國在發展與環保上采取什么行動,都能被西方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解讀出“罪惡”,赤裸裸將氣候議題工具化,無非為了維護霸權地位、推諉全球生態治理責任。
不過,任群魔亂舞,改變不了事實。奉勸西方媒體下次顛倒黑白前好好訓練一下“科學思維”,不要再丟人現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