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一古訓不僅鐫刻在中國的發展脈絡中,也同樣適用于非洲的坦桑尼亞。坦桑尼亞,地處非洲東南、赤道之南,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形成西部高原、東部沿海低地的地貌。非洲三大淡水湖泊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和馬拉維湖均位于坦桑尼亞的邊境線上,因此坦桑尼亞擁有豐富的水力、漁業、旅游資源,堪稱發展農業的天然沃土。然而,今日的坦桑尼亞因受限于種植技術、專業人才與適用農機的匱乏,農業現代化步伐較為緩慢。而華夏農耕文明源遠流長,今日更以技術與裝備的新突破,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由此,中非攜手,恰逢其時,正值其需。
為了解坦桑尼亞農業發展的真實情況,筆者跟隨團隊赴坦桑尼亞姆萬扎地區開展了深入調研。姆萬扎是坦桑尼亞西北部維多利亞湖南岸的港口城市和姆萬扎地區首府。姆萬扎地區背靠維多利亞湖,“一湖望三國,水路通千里”——寥寥十字,寫盡維多利亞湖的壯闊與通達。湖面橫跨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三國,水脈遠播,潤澤東非。作為非洲最大淡水湖,它既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也是沿岸百萬居民的生計所系。湖內棲居魚類逾兩百種,年漁獲約12萬噸,非洲鯽魚、尼羅鱸與羅非魚尤負盛名。
筆者隨團探訪了位于姆萬扎地區的維多利亞湖沿湖鄉村——提巴拉村。該村的村民們以捕魚為生,然而因缺乏冷藏與加工技術,無法較好地保存所捕撈的魚,致使豐收往往轉瞬成泡沫。如今,他們只能依靠村頭那座漁業設施廠每日產出的冰塊,為剛離水的魚兒爭取多一點時間的新鮮。
這一漁業設施廠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坦代表處投資,坦桑尼亞農村發展規劃研究院負責項目實施建設。該廠主要有三臺冷凍冰箱和一臺從中國廣州進口的商用制冰機,所生產的冰塊主要供給周邊漁民。此外,該項目負責人還向調研團隊展示了設施廠自開辦以來完成的訂單發票,以及他本人疫情前去中國考察學習獲取的資料,包括中國魚類加工廠所使用的魚類冷凍設備、自動投食設備、魚類烘干設備以及魚類加工產品類型等。
調研期間,村民們道出了當下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湖中的漁業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缺少冷凍保鮮與后續加工;生產設備的缺乏與加工技術的限制,使生產力難以提高,經濟收入與生活水平隨之被“鎖死”。他們最迫切的愿望,是能夠駕駛帶冰艙的新型漁船,深入湖區連續作業兩三天,把“鮮”真正變成“產”。“如果能有中國的船、中國的冰機、中國的技術,我們就能把魚做成產業。”這些話語的背后,是他們對現代化漁業的渴望。村民們熱切期盼中國企業來此投資設廠,引入先進的捕撈、冷藏、加工設備,讓漁村得以駛入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
可以說,這個漁業設施廠項目像一枚透鏡,放大了坦桑尼亞鄉村“資源富、技術貧”的斷層:冷凍缺位、加工缺席的背后,是農機裝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的廣袤藍海,也是中非合作直觀而迫切的切口。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非洲國家啟動了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歡迎非洲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中非命運共同體,促進中非農業共同進步,推動非洲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建了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0+10”合作機制,圍繞使用非洲大陸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開展聯合攻關和研究開發,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務保障。
非洲要振興,鄉村必振興;中國經驗恰逢其用。從產城融合、特色小鎮,到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中國地方在城鄉規劃、產業培育、價值鏈提升上的整套方法論,皆可再造于非洲沃土。中國企業若能循著“精準調研—細分市場—定制方案”的路徑登陸湖區,把冷藏船、速凍線、預制車間帶到漁港,把數字溯源、品牌孵化、跨境電商帶進漁村,就能把一條魚的價值實現躍升,讓非洲漁民的網、非洲漁村的岸、非洲國家的經濟實現同頻發展。(作者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