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2日,在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走向命運與共:從抗戰精神到全球倡議》報告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外交學院舉辦。該報告由環球時報社與外交學院聯合發布。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反抗外來侵略的首次完全勝利,并徹底結束了日本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戰后80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難,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經濟、科技和國防力量的發展,為捍衛戰后國際秩序與世界和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個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歷程,呈現出兩個階段:一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的六年局部抗戰階段;二是從七七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八年全面抗戰階段。在這十四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始終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毛澤東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等重要論述為中國抗戰指明了正確方向,并通過建立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六年局部抗戰階段,國民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妥協退讓,態度消極,集中兵力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則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斗。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馮仲云等抗聯將領,均是中共的杰出代表。從1935年《八一宣言》到1936年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迫蔣抗日”,在建立全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起到重要的政治引領作用。
在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的八年抗戰階段,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付出了巨大犧牲,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英勇作戰,壯烈犧牲。其后,在忻口、淞滬、徐州、武漢等戰役中,國民黨正規軍英勇奮戰,一批將領為國捐軀。1938年國民黨軍在徐州會戰中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涌現出一批能征善戰的抗日將領。
然而,由于蔣介石的消極防御方針,國民黨軍且戰且退,半壁山河迅速淪喪。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守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將戰略重心轉向抗日根據地,中國抗戰的主戰場由正面戰場轉向敵后戰場。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牽制了60%的日軍和90%以上的偽軍,有力地配合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推動抗戰進入反攻階段。
在抗戰勝利80周年,以及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結合維護抗戰勝利成果,全球治理必須奉行主權平等,充分體現抗戰勝利成果和《聯合國憲章》精神;必須遵守國際法治,特別是捍衛《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構成的戰后秩序和國際法淵源;必須踐行多邊主義,就是要反對單邊霸凌或強權、封閉、排他的“偽多邊主義”及其謀求的單方面絕對安全,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推行開放、平等、互利的和平多邊主義;必須倡導以人為本,在國內以一切為了人民為宗旨,在國際以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為首要;必須注重行動導向,就是要“行勝于言”,把理念和原則化為系統性政策措施并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動蕩的世界注入穩定性與確定性。(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