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印度外長蘇杰生時隔5年訪華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這一舉動不僅是中印關系歷經多年波折之后的關鍵互動,更被視為兩國關系繼續緩和的重要信號。在中印建交75周年之際,雙方高層互動增多,邊境局勢呈現緩和趨勢,但邊界問題仍是橫亙在兩國之間的癥結。如何以東方智慧化解分歧,尋求公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成為影響中印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中印邊界問題源自殖民時期的歷史遺留,涉及約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爭議。2020年6月,中印邊防部隊在西段邊境實控線地區發生流血沖突,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既是兩國老問題與新矛盾相互疊加所致,也與國際和地區形勢深刻變化密切相關,對中印兩國政治互信、輿論走向、人文交流、民意基礎造成嚴重影響。在兩國輿論場上,“龍象惡斗”大有取代“龍象共舞”之勢,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在中印關系中,高層溝通始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戰略引領作用。2024年10月,兩國領導人在喀山會晤,聚焦發展、恢復合作的戰略共識,為兩國開啟回暖進程定下了基調。此后,雙方陸續恢復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副外長級對話等機制。近期,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國防部長辛格陸續來華在出席上合組織相關會議時,強調以領導人共識為根本遵循,并就推進各領域務實合作、妥善處理邊界問題以及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與中方達成共識。
與此同時,雙方經濟領域亦出現積極跡象。2024年中印貿易額達1384.78億美元,中國穩居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地位。人文交流方面,為體現對印友好、照顧印民眾宗教感情,中方恢復了印度香客團赴西藏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湖的朝圣線路。此外,雙方還正就恢復直航、互派記者等進行商談。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核發印赴華簽證7萬件,同比增長15%。這些進展無不折射出兩國社會層面改善關系的迫切需求。
中方在中印邊境問題上的立場一以貫之,清晰堅定,即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底線,通過和平對話是原則,推動邊境地區和平穩定是目標。在最終公平合理解決之前,應妥善處理邊界問題,不使之影響雙邊關系發展,尊重和恪守此前達成的各項協定協議,用好現有各種管控對話機制,加強信任措施建設,共同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一攬子解決方案,鞏固好爭議區和平與安寧的局面,為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營造合適的氛圍。這一立場既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真正的安全來自合作而非對抗,持久的發展源于共贏而非獨占。中印是有著豐富智慧底蘊的文明古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具有極大示范和戰略溢出效應。在筆者看來,如果雙方拓寬思路,或能從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中找到很多有益的解決辦法。
首先,以“共同安全”重塑對邊境問題的認知。“安全是普遍的、不可分割的”這一理念可以打破傳統“零和博弈”思維,推動邊境爭議從“軍事對峙模式”轉為“合作發展模式”。若雙方秉持“共同安全”原則,可嘗試建立起新的合作機制甚至“示范區”。其次,中印若能在邊境生態共治、災難響應等議題開辟合作領域,可以讓“非傳統安全”議題對沖“傳統安全”爭議。第三,全球安全倡議提出“以發展消除安全隱患”,似可按這一思路框架,雙方積極重構經濟合作生態,加強經貿合作,擴大產業鏈融合,嘗試第三方市場合作,擴大人文交流,放松對人員簽證限制,更好地用發展共識來彌補安全不足。第四,全球安全倡議倡導“真正多邊主義”,而中印都身處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重要多邊機制。若探索建立起“雙邊為主+多邊協助”的新模式。這既能體現兩國的主權平等,又能通過國際規則約束單方面行動,從而進一步降低發生邊境沖突的風險。(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