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二戰(zhàn)后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一年,不僅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80周年、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然而,國際局勢的變亂交織也是這80年來極為罕見的。諸多復雜動蕩的因素不斷累積,人類和平與發(fā)展進程再次走到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則為世界走出國際局勢的變亂動蕩,提供了戰(zhàn)略性的思想引領和行動綱領。
世界局勢的脆弱與動蕩正在凸顯
目前正在進行的兩場戰(zhàn)爭——俄烏沖突和中東以哈沖突,牽動著世界的目光,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停戰(zhàn)談判依然難以啟動;以色列和伊朗經歷了12天的軍事沖突雖暫時停火,但是否會真正重啟和解進程,目前還看不到希望。如果中短期內世界出現“第三場戰(zhàn)爭”,全球和平與發(fā)展進程將承受災難性的沖擊。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曾表示,如果俄羅斯進攻烏克蘭首都基輔,法國可能赴烏參戰(zhàn)。俄烏沖突一旦擴大為俄歐戰(zhàn)亂,歐洲歷史將災難性地重回“前二戰(zhàn)時期”。
另一邊,美國政府依然高調推進貿易戰(zhàn)和關稅戰(zhàn),美國國會近日通過的“大而美”稅改法案更是進一步加速了“特朗普2.0”時期美國內政、經濟和防務政策的全面轉型;華盛頓主推的“再全球化”“去全球化”進程盡管遭遇強烈反對,但依然在不斷發(fā)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國際經貿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全球經濟和各國發(fā)展面臨巨大挑戰(zhàn)。再加上氣候變化帶來的天災和新冠疫情的后續(xù)影響,世界局勢的脆弱與動蕩,是二戰(zhàn)結束80年來最為突出的。這80年來世界政治理論與實踐所強調的全球治理、霸權穩(wěn)定、權力制衡的合理性、社會參與以及政治精英主義等諸多教科書式觀念和信條,都在承受來自實證領域的重大質疑和挑戰(zhàn)。西方長期引以為傲的制度、價值和行動的優(yōu)越論正在面臨空前質疑。正如約瑟夫·奈和羅伯特·基歐漢在《美國霸權的終結》一文中所說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時代看來行將落幕。
全球文明倡議為世界政治注入中國智慧
世界究竟向何處去、人類究竟往哪里行?在當前這個變亂交織的世界,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世界文明發(fā)展多樣化和不同文明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中國,正在成為讓世界重回正軌、讓各國休戚與共、讓人民利益至上的新征程中的中流砥柱。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就是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明崛起的進程。但在不同文明起步不同、價值和信仰不同的早期歷史上,這一進程充斥著戰(zhàn)亂和征伐。進入大航海時代和工業(yè)革命之后,近500年的世界歷史發(fā)展就是從歐洲到北美,在西方主導科技創(chuàng)新、工業(yè)化和殖民擴張進程的同時,世界進入了相互開放、沒有一個國家和文明可以孤立于其他國家之外的國際化進程。
二戰(zhàn)結束后,聯合國的建立和各種國際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更是讓世界進入了相互依存的時代。冷戰(zhàn)時期的陣營對立和以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為代表的“核戰(zhàn)陰霾”,更是讓各國無法脫離命運與共的國際化現實。1991年蘇聯解體,全球化接踵而至。生產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動,更是讓和平、公正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國際秩序保持穩(wěn)定及繁榮的目標。世界各國多樣化的文明和實踐,同樣成為推動各國發(fā)展道路選擇的多樣性,尊重各國文明實踐的多元性,并能推進各國交流互鑒、合作共進發(fā)展進程的時代召喚。
文明不僅是制度、實力和實踐,文明更是信念、理性和創(chuàng)新。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推動各國基于人類的價值與尊嚴,在相互尊重和合作前行的基礎上開展文明對話、提升文明包容、踐行文明互鑒、合作共贏,實現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取得合力,是面對世界變亂交織的唯一選擇。文明對話的本質就是減少地球村的內斗和內耗,增強各國、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利益認同,在目標共享基礎上實現共同行動。
從今天混沌動蕩的世界局勢來看,全球文明倡議的實用性和戰(zhàn)略性更加清晰明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一、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二、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tài)對抗。三、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推動各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四、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
全球文明倡議不僅重在人類相互尊重、共同行動的目標和方向,重在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宗旨、國際組織為依托的全球治理,更是重在推進各國間的文明對話、民間交流和社會互動,通過機制化、架構化的關系塑造,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明互鑒、合作包容、共同行動提供扎實及有效的動力與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深化人文交流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世界各國應該搭建更多載體和平臺,開辟更多渠道和途徑,推進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文明互鑒和文明對話更是重在通過各國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和諧、繁榮的世界。而世界的和諧與繁榮,就能更好地增強和延續(xù)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全球文明倡議已經為世界政治注入了強大的中國智慧。
開展文明對話,共同應對全球挑戰(zhàn)
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就明確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2023年3月以來,習主席多次為中外對話、交流的致辭和講話中就文明互鑒、平等包容闡述中國思想。2023年7月3日,習主席向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致賀信。習主席指出,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進程中,世界各民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全球文明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將為打造更加緊密的全球伙伴關系注入發(fā)展動力。
全球文明倡議已經成為中國外交一面重要的旗幟。中方多次強調加強文明交流、實現和平共處,尊重多元文化與民族特性、鑄牢人類兄弟情誼;開展文明對話,助力人類社會發(fā)展繁榮;呼吁平等對話,夯實和平穩(wěn)定根基。全球文明倡議是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實踐性的偉大倡議,給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注入了新動力,將為人類文明和平相處、發(fā)展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中國等80多個國家提出的決議,將每年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順應了各國人民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人類進步的普遍愿望。中國政府和人民推動文明對話,就是要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摒棄傲慢與偏見;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拆墻而不筑墻;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開辟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加強人文交流合作,推動與世界各國的民心相知相通。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多重風險疊加背景下,文明對話更是有利于維護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形勢越是復雜動蕩,越要堅持聯合國的核心地位,發(fā)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在全球文明倡議的指引下,不斷開展的中外文明對話和交流,不僅將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在國際經濟、金融、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協調,更將共同應對全球挑戰(zhàn),為多邊主義注入更多活力,防止世界陷入霸權沖突和陣營對立。中國始終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
總之,文明對話是和平的紐帶,是發(fā)展的動力,更是友誼的橋梁。(作者是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