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次在本土試射“遠程導彈”意欲何為?
近日,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北海道新日高町的靜內對空射擊場進行88式地對艦導彈發射訓練并公開相關視頻。這是日本首次在本土實施射程超過100公里“遠程導彈”的發射試驗。此前,由于此類發射訓練對周邊影響較大,日本自衛隊主要在美國、澳大利亞訓練,以避開輿論關注。這次日本為何一反常態,在國內開展相關訓練?
第一,節省成本,提高訓練成效,推進本土訓練常態化。雖然美國是日本的盟國,但日本借美國基地進行相關訓練,不僅需要雙方事先協調,而且在參訓人員、訓練種類以及日程安排等方面均受到限制。此外,由于訓練場地遠離本土,人員和武器等運輸成本較高,周期較長,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日元貶值,訓練設施使用費也隨之上漲。
盡管在國內訓練也需要向受影響的漁民支付一定的補償金,但與海外訓練相比,成本大大降低。更關鍵的是,國內訓練雖然在射程等方面受到限制,但日本可以自主決定訓練次數、持續時間和參加訓練的人數,如此便能讓更多部隊得到訓練機會。據日本媒體報道,此次訓練有約300人參加,是在美國訓練時的2倍。因此,本土訓練可以有效彌補國外訓練的不足,有助于提升相關部隊的訓練水平和實戰能力,強化陸上自衛隊同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的協調。
目前,日本正推進在小笠原群島的南鳥島新建射擊場計劃。該射擊場預計將于2026年投入使用。顯然,日本正試圖通過在國內修建相關基礎設施,推進長射程導彈發射訓練的本土化和常態化。另外,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同盟承諾可靠性降低的背景下,日本此舉也有加強自主防衛能力,降低對美依賴的考量。
第二,訓練場地的本土化是日本發展“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重要一環。日本于2022年底通過的“安保三文件”明確提出要發展“對敵基地攻擊能力”。而加強遠程導彈開發、開展發射訓練則是構建這一能力的重要步驟。此次投入訓練的88式地對艦導彈的射程為100公里左右。此外,陸上自衛隊還擁有12式地對艦導彈。據媒體報道,正在開發的12式改進型地對艦導彈,射程能提升至約1000公里,從而使日本自衛隊能在更遠距離攻擊航母、驅逐艦等海上目標。除了反艦功能,改進型地對艦導彈還具備對地攻擊能力,能對港口、機場等陸上固定目標實施打擊。這實際上就使日本擁有對敵方導彈基地實施打擊的能力。
2024年10月至11月,日本首次對改進型12式地對艦導彈進行試射。2025年,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將按計劃向自衛隊交付首批改進型反艦導彈。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未來將陸續把這些導彈部署在從北海道到沖繩的7個地對艦導彈連隊。在這種情況下,改進型12式地對艦導彈的發射訓練必然要列入日程。此次日本首次在本土進行發射訓練很可能是為此進行預熱,有利于自衛隊提前熟悉優化演練流程。未來,隨著南鳥島等射擊場相繼投入使用,日本可以進行射程更遠的發射訓練,從而配合其發展進攻性武器和增強對敵基地的打擊能力。
第三,強化對周邊國家的軍事威懾。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射訓練地點之所以選擇北海道,一是因為北海道地廣人稀,相對適合開展軍事訓練。二是北海道與俄羅斯隔海相望,此舉有加強對俄威懾的意圖。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日本緊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制裁,導致兩國關系跌入冰點。由于日俄之間存在領土爭端,在這種背景下,“北方防衛”的重要性再次凸顯。此次參加訓練的就是日本負責北方防衛的自衛隊北部方面隊。
近年來,日本不斷渲染所謂“周邊安全威脅”,著力加強西南方向的防御,加快部隊、武器和裝備的部署,并以應對威脅的名義,違背“專守防衛”原則,積極發展遠程導彈等進攻性武器,謀求獲得“對敵基地打擊能力”,在軍事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地對艦導彈部隊的增多,才催生如此多的訓練需求。對于首次在本土開展發射訓練,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稱,“這對于維持和提升島嶼防衛等所需能力而言極為重要”——其指向性不言自明。
二戰后,日本國內的和平主義力量在牽制保守勢力推動軍事大國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朝日新聞》今年5月開展的輿論調查顯示,有56%的受訪者認為不需要修改憲法第9條,贊成修改的只有35%。針對此次訓練,從北海道各地趕來的市民團體在現場舉行抗議活動,要求中止訓練,認為自衛隊裝備長距離導彈脫離“專守防衛”原則。這表明日本民眾仍希望走和平發展道路。
日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第30屆“亞洲的未來”國際論壇上發言時表示,日本“必須牢記慘痛記憶和歷史教訓,不再重蹈戰爭覆轍。”日本應認真傾聽國內外愛好和平人士的呼聲,深刻汲取歷史教訓,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潘萬歷)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