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于國際局勢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之中。軍控領域也是如此,世界正在見證冷戰結束30多年來最急劇的一場大變局。
其一,全球戰略穩定面臨重重挑戰。地緣政治危機頻發導致核沖突風險陡然升高。在俄烏沖突中,北約和俄羅斯針鋒相對,一再釋放核威懾信號。在新一輪巴以沖突中,有以色列官員拋出“在加沙使用核武器”的驚人言論。在不久前的印巴沖突中,印度攻擊距巴基斯坦核武器管理部隊僅數公里的努爾汗空軍基地,潛在核升級風險巨大。以上種種,均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未曾有過的核武險情。
在軍備競賽方面,“金穹”反導、中導擴散、核材料擴散、太空武器等新的不穩定因素不斷出現。美國“金穹”計劃尤為值得關注,一是其反導目標大幅擴展,已將中俄包括在內。如果美國堅信“金穹”系統足以確保本土安全,它就更可能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二是發展天基攔截器,刺激太空軍備競賽。由于使用天基攔截器實施助推段攔截的時間窗口極為短暫,美國勢必要將是否攔截的最終決策權交給人工智能。這意味著核導領域的博弈將進一步向人工智能領域蔓延。
在中導武器方面,美國2019年退出《中導條約》后便開始大力發展陸基中導武器。去年,美軍開始在菲律賓部署“堤豐”系統,并鼓噪要在澳大利亞試射遠程導彈。在核擴散方面,原有的地區核擴散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所謂的“友好核擴散”又被擺上臺面。美國通過“奧庫斯”核潛艇合作向澳大利亞提供8艘核潛艇,美國國防部高官還宣稱“必要時”可以讓日、韓擁核。
其二,原有軍控機制部分坍塌。美國對世界形勢的判斷發生根本變化,認為基于兩極格局建立的軍控體系不再適應今天的現實。美國軍控政策隨之開始劇烈調整,除了退出《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已基本處于休克狀態。美國廢除的不僅僅是雙邊裁軍條約,終結的不僅僅是雙邊裁軍進程,它的一系列做法還嚴重破壞“兩超優先”的裁軍原則。這造成了國際核軍控體系的局部坍塌,主要是美俄雙邊核裁軍體系的坍塌。
在全球戰略穩定面臨風高浪急的重重挑戰之際,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秉持公正立場,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重要貢獻。針對國際安全問題,中國強調既要重視自身安全也要重視共同安全,并在維護全球戰略穩定方面提出明確的努力目標和基本原則。中國還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共同、合作、綜合、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谶@些理念,中國在外交實踐中圍繞國際和地區熱點沖突問題積極勸和促談,為止戰止亂鼓與呼。
中國的軍控政策與實踐也有力促進了全球戰略穩定。中國一直堅持自衛防御核戰略,始終將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參與軍備競賽。中國長期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并且倡導核武器國家簽署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條約,或作出不首先使用的政治承諾。中國推動五核國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去年8月以來,中國擔任五核國協調員,推動核武器國家溝通核政策,增進互信。中國還提出簽訂關于消極安全保證的國際法律文書,維護無核武器國家的安全利益。
在全球地緣政治危機頻發之際,亞太地區能夠保持總體和平穩定,離不開中國與地區各方攜手維護共同安全、共享和平繁榮的一貫堅持。在此基礎上,中國通過加大斡旋、貢獻更多國際公共產品,持續為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增加穩定性和確定性,堅持做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中堅力量。(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