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
文 | 何精華 上海師范大學公共管理系教授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將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賦能助力。2025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能夠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提供有力支撐。
1.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新型舉國體制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資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其特征是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并綜合運用行政的和市場的諸種手段,尊重科學規律、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這一體制能夠高效統籌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主體的磅礴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從而在很多領域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新型舉國體制的一個重要優勢是強大的統籌能力。人工智能涉及多學科、多領域,關乎國家戰略發展,新型舉國體制能夠站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構建科學的資源配置機制。通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有效避免各地盲目跟風、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現象,形成協同創新格局,實現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實施的重大科技專項、“揭榜掛帥”等機制,正是這一優勢的生動體現。
新型舉國體制能夠有效聚合資源。人工智能研發需要巨額投入、長期堅持,新型舉國體制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能夠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資源;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實現技術攻關與產業轉化的良性循環。這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模式,正在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新型舉國體制能夠助力完善風險防控機制。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既帶來重要發展機遇,也伴隨著倫理失范、安全失控等潛在風險。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倫理準則和行業標準,能夠為技術創新劃定安全邊界;建立多層次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確保技術發展始終行駛在正確軌道上;參與國際合作與規則制定,有利于加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這種發展與治理并重的制度設計,充分彰顯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國智慧。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競爭日趨激烈。在這場關乎未來國際格局的科技角逐中,我國立足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已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大模型研發應用、智能制造升級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也要清醒看到,在一些領域,我們仍面臨“卡脖子”問題,這更加凸顯了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面向未來,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優勢,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又要增強戰術靈活性,創新科研組織模式。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釋放創新活力、激發技術潛能,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實現新的跨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2.堅持科技自強與創新為民有機統一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凸顯。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誰能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經濟發展機遇,誰就把準了時代脈搏。必須堅持創新為民的價值導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
科技自強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支撐。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為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近年來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工作部署,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但在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要正視差距,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在前沿領域持續深耕,為技術創新提供源源動力。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攻關模式,集中優勢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破壁壘,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改革“唯論文、唯職稱”的評價機制,形成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探索激發創新活力的法律規則。
人工智能正加速落地,賦能千行百業。創新為民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邏輯起點和價值追求。人工智能的終極意義在于其能否真正轉化為增進人類福祉的現實力量,因此其發展必須始終錨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坐標。在服務國家戰略層面,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和“倍增器”。在賦能社會治理領域,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手段,有利于強化數字治理,以智治實現善治。此外,人工智能已深入到醫療、教育、交通、養老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解決民生難題提供了創新方案。近年來,我國陸續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等,有效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防控人工智能發展風險,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科技自強與創新為民,是驅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必須堅持二者的有機結合,確保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增進人類福祉的變革性力量。
3.以制度創新增強發展動能
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實力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制度創新是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的關鍵,是影響技術演進方向與發展速度的重要變量。應以系統性思維構建適應技術特性的制度框架,在政策引導、治理規范與國際協作三個維度協同發力,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完善政策體系。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必須主動謀劃、把握方向、搶占先機,以更具前瞻性的政策設計來破解“卡脖子”難題。如,在財稅支持方面,建立“長期穩定+精準滴灌”的資助機制;在金融創新方面,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新型融資工具,破解中小科創企業“融資難”困境;注重發揮政策工具的“組合拳”效應,形成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健全治理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應跟隨技術前進的步伐,動態完善政策法規,實現促進發展和依法管理的有機統一,在法治軌道上加強人工智能治理,構建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框架。如,在數據安全領域,細化數據安全法的實施細則,建立分級分類的監管沙盒;針對算法黑箱問題,引入評估制度,對醫療診斷、金融信貸等應用實施備案管理。
深化國際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領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興領域規則制定,加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當前,全球技術革命迅猛發展,但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相對滯后。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發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倡導“以人為本”“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智能向善”的宗旨,強調促進人工智能技術造福于人類,為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貢獻中國力量。各國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協調與合作,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攜手打造公平、安全、可持續的人工智能未來。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既是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引擎。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提高,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能力引領人類生產力變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讓人工智能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