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賡續中華文脈中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學思踐悟】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不斷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文化根基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重要論述,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基因傳承中理解文化主體性
中華民族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文化結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縱覽歷史,這種文化基因的穩定性、傳承性與發展性,是中華文明不斷演進和自我修復,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愈發強大生命力的動力來源。
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各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人們基于對不同文明特質的比較而做出的理論概括。獨特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潛藏于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深處,并在五千年漫長歷史中代代相承、恒久不變,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歷史繼承性。具體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傳遞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氣脈。
文化基因的穩定傳承構成文化認同的價值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穩定傳承與表達,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展現出跨越時空的高度穩定性,歷經數千年仍具強大活力和無窮魅力,并不斷為促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驅動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意義上的自我發現與自我認知,既是文化基因穩定傳承的結果,也是文化主體性的體現。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獨特性與傳承性,是認識和發掘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厚植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文化根基的邏輯前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在黨領導中國人民同心同德、聚力奮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進一步強化文化主體性認同,進而不斷增強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的重要精神源泉,其價值也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而不斷彰顯。
在守正創新中涵育文化主體性
文明的延續,必須以屬于自身的而不是外來的普遍觀念、社會行為、文化心理的延續為表征,鞏固文化主體性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任務。
近代中國仁人志士試圖向西方尋求救國救亡之路的歷程與結局清楚地警示我們:失去民族文化主體性,國家和民族便會失去凝聚力,甚至無所適從。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近代歷史幾乎擊潰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與自尊,甚至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存在“代際差”,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不可能戰勝建立在科技理性和工業文明基礎上的西方文明。但近代以來中國向西方尋求真理之路的歷程,以及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事實證明,如果不從文化的主體性、文明的獨立性角度來看中國,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也難以真正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再好的理論、經驗也只會水土不服。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功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立場,審視本國歷史和文化,注重激發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進而匯聚起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中華文明生成于獨特的人文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又歷經文明體的興衰而得以延續與強化,獨特的文化基因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須走自己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將科學理論經由正確實踐融入中華文明的根脈,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當代表達,從而造就中華民族新的文化生命體,這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獨特性的肯定,更是文化主體性在新時代的升華。只有建立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與情感沃土之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立得住、行得遠,也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才能賦“舊邦”以“新命”,使古老文明生長出更有生命力的新芽。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既蘊含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又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既符合中國國情、時代特征,又順應人民的文化訴求,融真理性與實踐性于一體,融歷史性與時代性于一體,融民族情懷與人民情懷于一體,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創造文明新形態于一體,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深沉的歷史意識,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價值指引和精神動力。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鞏固文化主體性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中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力量,原因在于其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行為、現象或符號層面上,更能深入人類的精神世界底層之中,通過具體的文化創造物深刻地、潛隱地塑造著群體和個體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就是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以創新形式承載民族文化獨特基因,是當前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趨勢和新特點,也是鞏固文化主體性、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路徑。
在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中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發展優勢轉化。文化主體性以物質生產力為現實根基。應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通過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共同發力釋放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推進文化建設的創新表達,進而為大幅度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作、生產和分發效率注入新動力,是文化強國建設實踐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引發觀影熱潮的《流浪地球》系列依托國產電影工業體系的精良制作傳遞家國情懷,現象級游戲作品《黑神話:悟空》以數字技術還原中國古建筑、塑像和壁畫,吸引國內外玩家到取景地打卡,無不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優秀實踐案例,為構筑中華文化新高峰作出了富有價值的探索。
(作者:左康華,系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