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領域里,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從醫(yī)70余年,在黃志強的心底,一直縈繞著這樣一種情懷:在醫(yī)學領域,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上世紀50年代初,在重慶行醫(yī)的黃志強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的臨床工作中沒有一本適合國人疾病譜的西醫(yī)學教課書,外科教材幾乎無一例外均是國外教材的原版或譯本。“醫(yī)學科學的領域里為什么沒有我們自己的東西呢?”一種民族自尊感在黃志強心中油然升起。
肝內膽管結石病,是我國良性膽道疾病中導致死亡的最常見疾病之一。由于病情的反復發(fā)作,病人猶如坐在火山口上,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爆發(fā)。醫(yī)生見到的病人病程大多已進入到中晚期,病情復雜,是良性膽道疾病中的“不治之癥”。我國沒有自己的專著,這讓肝內膽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成為“盲區(qū)”。
黃志強首先展開調查研究,積攢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寶貴的臨床經(jīng)驗,為他尋找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病的醫(yī)療方法夯實了基礎。1957年,他首創(chuàng)應用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膽管結石病,在世界范圍內為此病的治療方法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1958年,黃志強在《中華外科雜志》上發(fā)表題為《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ú±龍蟾妫返奈恼?,這是在國際上見到的最早應用肝外科技術解決膽道問題的報道。黃志強治療肝膽管結石的肝臟部分切除法,也終于登上了國外的教科書。
1962年,黃志強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集醫(yī)療、教學、科研于—體的肝膽外科專科,由他提出的關于肝門部膽道外科的一系列獨創(chuàng)性的診療技術與原則,已成為有關肝膽外科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指南和規(guī)范,居世界領先水平。
1964年,他在國際上第一個為病人成功實施肝動脈結扎術,使肝內膽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癥”。
1973年,黃志強圍繞肝內膽管結石外科治療,提出“原發(fā)性肝膽管結石可呈肝內局限性分布”以及“高位肝膽管狹窄是肝內膽管結石的主要病因和手術治療上的主要難點”的著名論斷,兩個著名論斷,引起國際醫(yī)學界轟動。
1983年,由黃志強倡導成立的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誕生,黃志強任首屆組長。
……
2000年,78歲,黃志強憑《肝膽管結石及其并發(fā)癥的外科治療與實驗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年,90歲,黃志強被授予“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稱號。這是授予在國際上為外科學發(fā)展作出顯著成績及重要貢獻的專家的最高殊榮。
此后,黃志強多次代表我國出席世界外科學術大會并在大會做重要學術報告,在國際上奠定了我國肝膽外科學的學術地位。憑借對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黃志強開創(chuàng)了具有我國疾病特色的有關肝內膽管結石病一整套獨特有效的診治理論、技術和方法,使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在國際肝膽外科領域占領了一席之地,黃志強被同行譽為我國的“膽道外科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