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海派中醫非遺項目 首次集體亮相進博會
長期以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始終以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為己任,積極搭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交流橋梁,至今已連續7年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為進博會舞臺上一張亮眼的“中醫藥名片”。醫院不僅持續承擔進博會醫療保障與志愿服務等工作,還特別進駐進博會新聞中心,向全球媒體科普中醫藥知識,讓中醫藥文化觸達更廣泛人群。
今年的進博會之行,醫院還多了個新身份。作為上海市唯一一家受邀的中醫醫院,曙光醫院首次參加由《中國中醫藥報》社主辦的進博會中醫藥非遺展區,將海派中醫的百年底蘊搬上國際展會舞臺。
首日亮相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石氏傷科。石氏傷科傳承近一個半世紀,根基深厚、博采眾長。石氏傷科奠基于石曉山,先生自幼熟習拳棒,及至晚年仍對接骨入骱純熟而敏捷。設診所外,參加學術組織“中華醫學研究所”,為評議員之一。石曉山提出的“十三科一理貫之”學術思想,對傷科“兼邪”的施治,尤多心得。將流派發展、聲譽卓然的是石筱山、石幼山這一代。1929年起,兩人共設診所,至1933年診所由老城區的新新街遷至當時法租界連云路,聲名日盛,及四十年代中期已為“滬上傷科名家”。石筱山先生納徒多人,上世紀50年代成立上海中醫學院,亦在附屬醫院開展診療教學,先后兼任教職,亦在學術團體擔任職務。

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滬上石氏傷科石印玉教授根據疾病譜變化和中醫學特色與優勢,確立了“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損”的主攻方向,圍繞骨關節病、骨質疏松癥、頸椎病、腰腿痛、骨骼肌減少癥等開展了系統深入研究,研究創制了“密骨膠囊”“養血軟堅膠囊”等中藥內服和外用(膏藥)制劑。

展臺前,石氏傷科第五代嫡系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石瑛、石氏傷科主治醫師熊軼喆向觀眾詳細講解“密骨膠囊”“養血軟堅膠囊”等石氏傷科自制制劑的組方思路,從經典中藥配伍邏輯講到現代臨床應用價值,讓每款藥品的研發脈絡清晰可感;隨后又針對現場有頸肩腰腿痛困擾的觀眾,上手演示石氏傷科核心手法。“這套手法以‘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十二字訣為要旨,講究‘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細而正確’,還要兼顧筋骨同治與氣血并調。” 石瑛一邊行手法治療一邊講解,整復的巧勁剛落,體驗者便忍不住連連稱贊。
這種“看得見技藝、感受得到療效”的展示形式,打破了傳統醫學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感。觀眾不再是遠遠觀望,而是能親身參與、即時受益,也讓有著近一個半世紀傳承的石氏傷科,在與現代人健康需求的碰撞中,真正實現了活態傳承,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華。
本次展會,石氏傷科還帶來了首屆國潮文創設計大賽“最佳作品獎”獲獎作品“蘭亭香箋”,引起觀眾駐足圍觀。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黨委書記周強峰介紹,此次參展是醫院海派中醫非遺項目首次集體亮相進博會,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氏傷科”將在11月5日至10日期間持續駐場,同時還涵蓋“海派膏方”“夏氏外科”“徐氏兒科”等多個極具地域特色的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面展現海派中醫的多元傳承與深厚底蘊。我們希望以進博會為窗口,讓更多人看見海派中醫非遺的當代活力,也為這些傳統技藝搭建起跨領域、國際化的交流合作橋梁。未來,醫院還將持續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新路徑,讓中醫藥服務大眾健康,助力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傳承中講好新時代中國中醫的故事。
(通訊員 高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