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城花更重 萬千氣象新——成都持續推進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觀察

錦城初冬,芙蓉生姿,“花重錦官城”色彩斑斕。
1500余個大小公園星羅棋布,9800余公里天府綠道從家門口延伸,1275平方公里龍泉山城市“綠心”郁郁蔥蔥……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建設公園城市。2020年,中央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2022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7年來,公園城市理念早已融入成都市民生活日常。牢記使命、系統謀劃、久久為功,成都始終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持續探索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城市“詩意棲居”,街頭“萬千氣象”。

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科學城一景。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詩意棲居: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
“以前拍雪山要碰運氣,現在成都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我拍到雪山的次數也變多了!”成都攝影愛好者任志剛感慨道。近期,他參加了2025年成都生態文明主題攝影展,興奮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在家門口拍的“遙望雪山”美照。

2025年3月25日,在成都市大邑縣王泗鎮廟灣村,雪山、動車與油菜花田同框。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截至10月15日,成都市區今年可觀雪山天數已達70天,“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正成為這座超大城市的鮮明標識。“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千年前杜詩里的美景已成為市民生活的日常。

成都桂溪生態公園一景。李冬攝
“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成都堅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
“快看,海鷗到這邊來啦!”觀鳥愛好者文偉激動地盯著這群“白色精靈”,忙不迭按下快門。這些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客人”,經貝加爾湖長途遷徙,在溫暖的四川盆地尋得溫暖的駐留地——成都東部新區三岔湖。它們的到來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為冬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勃勃生機。

長腳鷸在錦江淺灘休息覓食。李冬 攝
除了紅嘴鷗,鸕鶿、蒼鷺、白鷺、黑臉琵鷺、鳳頭??等眾多鳥類也在此棲息,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成群候鳥展翅嬉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躍然眼前。
如今,三岔湖已成為“鳥的天堂”。據《成都鳥類名錄5.0》顯示,截至2025年3月19日,成都境內分布有鳥類586種,創歷史新高,種類約占全國總數的38.94%。“越來越多越冬候鳥‘打卡’成都濕地,是城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生動寫照。”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說。

市民在錦江音樂廣場跳舞健身。李冬 攝
雪山可望、候鳥翔集,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山水人城和諧相融逐步落地的背后,是“公園城市”提出7年來,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魄力。尊重城市生態肌理,編制具有公園城市特色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布全國首個《公園城市指數》,不斷深化公園城市的理論內涵;舉辦多屆公園城市論壇,累計發布各類成果50多項,讓公園城市品牌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城市生態“顏值”的逐步提升,詩意棲居也從理想化為現實。
清晨的錦城湖畔,晨跑的市民與低飛的水鳥一起迎接晨曦;午后暖陽里的人民公園,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與市民一起喝蓋碗茶、“擺龍門陣”;黃昏的綠道上,有散步的老人、“跑酷”的少年、學步的幼童……安逸撲面而來,且觸手可及。
“人要多去自然中放松身心。”對于新成都市民王蕊來說,優美的人居環境是她畢業后選擇留在這座城市的重要原因,“快慢相宜的生活節奏讓我可以‘巴適’地生活,又能積蓄拼搏的能量”。

這是成都市體育公園。成都始終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城市“詩意棲居”,街頭“萬千氣象”。新華社發
以人為本:城園交融讓生活更美好
當前,以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為目標,成都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成果正持續轉化為群眾身邊的民生福利。
不僅是空間大尺度增綠,細微之處的巧思更暖人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城市“剩余空間”,例如橋下空間、老舊廠房、社區角落等,也在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中被不斷“喚醒”,轉化為提升生活品質、增強情感認同的“金角銀邊”。
“我們都是附近小區的居民,幾乎每晚都能到這里打小組PK賽,要是周末,約在這里打籃球的人更多,從家走過來就幾分鐘。”家住成都武侯區紅牌樓街道的居民方昱勛對家門口新建的麗都公園非常滿意。這里曾是設施老舊、常年荒廢的社區空間“邊角料”,經過一番打造后,現在是附近市民喜愛的“網紅”運動場。

在四川省成都市東安湖公園,小朋友在練習輪滑。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利用城市建成區中未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規劃的“犄角旮旯”,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會同相關部門,梳理匯總、挖掘盤活橋下、街旁、地下、基礎設施周邊、屋頂、濱河、低效用地等7類空間,打造“金角銀邊”美好生活工程。
“我們堅持‘一切有空間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的理念,將城市剩余空間的價值最大化。”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嘉聰介紹,通過場景植入、設施升級、功能疊加、社區融合等措施,全市累計建成966個“金角銀邊”點位,建成“回家的路”社區綠道4966條。
“人民城市人民建”——通過居民多元共治的參與、以人為本的設計,成都正加快讓城市成為更多人安居樂業、發展進步的幸福家園。
“以前小區綠化帶雜亂無章,現在推門就是小花園,這都是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動手的成果!看著就巴適!”看到改造后煥然一新的小區環境,成都錦江區金象花園小區的居民劉麗露出笑容。在小區改造過程中,社區充分尊重居民意見,組織召開了多次小區“壩壩會”,讓居民從改造“旁觀者”變身為“主人翁”。
“屋頂防水層改造后,不僅漏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保溫層更換后,夏天屋子里再也不會熱烘烘的,真是太舒心了!”“屋頂防水層改造”“增加健身實施”等意見建議被采納后及時落地實施,讓劉麗和鄰居們頗有成就感。
堅持“留改拆”并舉、“點線面”結合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目前,成都已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12217戶、城中村改造53642戶,分類實施2160個老舊小區改造。
“人民城市為人民”——通過持續開展高品質生活城市建設行動,成都正著力推動公共資源科學配置和公共服務普惠共享:著力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好醫院,新增學位4.2萬個,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學校總數達759所,實現醫聯體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全覆蓋;聚焦“一老一小”建設全齡友好社會,建成街道嵌入式為老服務綜合體171個、社區為老服務綜合站1090個,嬰幼兒托位數增至10萬個,15分鐘便民服務圈體系更加完善……
“從全齡友好社區到智慧韌性城市,從公園城市肌理到家門口的公共服務,成都以人民需求為坐標,用實干回答‘公園城市’的時代命題。”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院長陳明坤說。
綠色引擎:鋪展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如今,成都的生態價值正實現多元轉化,加速激活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夜幕降臨,烏篷船緩行于江面,“煙火錦江三千年”的獨特韻味躍然眼前。成都文旅集團“夜游錦江”項目營銷負責人楊苛介紹,游客戴上特制眼鏡,就能“穿越”時空,“親臨”盛唐,與“市集”上的人物互動,沉浸式體驗千年繁華市井。

游客在體驗夜游錦江項目。受訪者供圖
為了推動城市特色夜間經濟與生態文化深度融合,2018年,成都著手打造了“夜游錦江”項目,生態、經濟、美學價值統一,既展現成都歷史風貌,又凸顯現代都市的生態魅力與人文活力。
截至9月初,“夜游錦江”項目今年已累計接待游客29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488萬元。“這條水上線路串聯起的不僅是美景美食,更是獨特的‘生態+文旅’體驗。”來自重慶的游客趙女士連連稱贊。
作為常住人口超2100萬人的西部超大城市,面對日益嚴峻的發展壓力,綠色轉型是大勢所趨,需要主動作為。
成都一方面強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培育更多創新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著力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協同增效,積極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奮進中的創新之城”名片愈加鮮明。
從“哪吒”IP破圈到國星宇航AI大模型巡天探宇,從科倫博泰抗癌新藥全球首發,再到沃飛長空“飛行汽車”試飛成功……越來越多的奇跡“破界而生”,靠的是保持“靜待花開”的耐心,培育“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

在成都市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拍攝的騰訊音樂娛樂的展臺。新華社記者 肖瀟攝
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鋪開了一幅高質量發展新圖景:培育出光伏行業首家世界500強企業,綠色低碳產業產值超2600億元,全市清潔能源占比超60%,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4.6%,能源低碳化程度位居全國前列;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持續推進產業園區“立園滿園”,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國家級產業集群增至14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增至152個,全國制造業百強城市排名第8位……

位于成都的通威太陽能5G智能制造車間。李冬 攝
歷經7年,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成果顯著,已初步形成一套涵蓋生態、民生、經濟等多維度的經驗及標準,將為國內外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10年再度召開,為成都加快推動城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都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區’,我們將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持續推動城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更具活力和幸福感的現代化人民城市,不斷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名片,以城市為窗口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曹立軍說。(記者 涂銘 葉含勇 董小紅 李倩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