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太陽又多了一雙“慧眼”!一臺望遠鏡“看”創新

圖①:圖為AIMS望遠鏡所在的塔樓。
圖②:現場的工程師們看到第一幅光譜圖時,難掩內心的喜悅。
圖③:團隊正在檢測引導光學系統成像質量。
圖④:團隊正在檢測主鏡安裝復位精度。
以上圖片均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太陽,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有諸多未解之謎待揭開。近日,全球首臺中紅外波段太陽磁場專用觀測設備(AIMS望遠鏡)正式啟用,人類觀測太陽又多了一雙“慧眼”。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長期穩定支持。”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源頭創新,離不開基礎研究的突破。AIMS望遠鏡的建成啟用,填補了國際上中紅外波段太陽磁場觀測的空白,也為后續大型天文設備在高海拔地區的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0到1”的探索,打開太陽觀測新窗口
太陽大氣是由磁場主導的巨大等離子體環境,提高太陽磁場觀測精度,對太陽物理基礎研究、空間天氣預報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AIMS項目負責人鄧元勇介紹,“可以說,磁場是太陽物理的第一觀測量。”
過去,對太陽磁場的觀測以分辨率為第一追求,對測量精度重視不夠,國際上的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測量精度普遍在100高斯量級。隨著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學界逐漸認識到,太陽上的弱磁場研究同樣重要,只重視分辨率遠遠不夠,不光要“看得更清”,還要“量得更準”。
“就像拍照片和拍X光片時看到的人體不同,在不同波段觀測到的太陽磁場反映的物理過程也不一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AIMS項目技術負責人王東光說,“AIMS望遠鏡就是要補上太陽磁場觀測在中紅外波段缺失的一環。”
“我們以精確的磁場測量為突破口,搶占中紅外波段太陽磁場觀測先機,確保我國在太陽物理前沿觀測陣地上的領先地位。”錨定目標抓緊干,鄧元勇帶領團隊進行攻關。
將磁場測量精度提升至優于10高斯量級;研制出國際上首臺既有超高光譜分辨率,又具有成像功能的中紅外傅里葉光譜儀,光譜分辨率指標提升至國內原有水平的156倍……自2015年啟動研制以來,AIMS望遠鏡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每一項技術突破的過程,都猶如啃下一塊硬骨頭。以偏振測量技術為例,團隊在可見光波段偏振測量領域已有40余年的技術積累,但是轉向中紅外波段偏振測量方向,卻得從頭起步。
當時,國際上沒有可用的中紅外偏振測量裝置,甚至連可用紅外波片等關鍵元器件都沒有,同樣也沒有成熟的偏振檢測設備和方法。王東光回憶說,“選材料、探索加工工藝、研制檢測儀器,都是從零開始。經過不斷調研,我們找到了適合紅外偏振測量的硒化鎘雙折射晶體材料,摸索出波片的拋光工藝,研發出了國際上最大口徑的硒化鎘中紅外波片。”
“做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敢于創新、敢為人先。”鄧元勇心里始終憋著一股勁,“我們要以站在國際最前列為目標,如果花了10年做一個設備,結果做出來是‘第二’‘第三’,這樣的事情沒有意義。”
協同創新,匯聚合力攻堅克難
AIMS望遠鏡的研制,是一次多學科聯合攻關、有組織科研的成功實踐。國家天文臺總體協調,研制偏振測量系統、8—10微米成像終端系統、探索科學數據分析處理方法、開展工程基建;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傅里葉光譜儀;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負責望遠鏡引導光學系統;云南天文臺、昆明物理研究所、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等多單位合作參與。任務分工協作,項目有序進行。
“一臺大型設備的研制,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往往由多個科研院所聯合開展,需要準確理解彼此的設計要求,才能保證設備各個部分順利對接。”王東光說,“我們從最開始就注重頂層設計,將指標、功能進行了深度細分,明確相關技術接口,因此整個項目過程比較順利,沒有出現設計上的返工問題。”
在各方協同努力下,AIMS望遠鏡的紅外終端科學儀器光譜儀和8—10微米成像光路(含探測器芯片)及真空制冷系統等核心部件全部國產化,實現了相關技術的自主可控,體現了我國天文儀器的自主創新能力。
太陽觀測設施對選址要求極高:日照時間長是必要條件;紅外設備要求氣候干燥,避免水汽對觀測造成影響;空氣越稀薄,探測效果越好……“我們先后調研了5個點位,最終確定了青海冷湖賽什騰山。”鄧元勇說。
當地的支持是推進科研項目建設的關鍵一環。“設施得考慮運行維護,相應的基礎設施就不能少。”回憶起選址過程,鄧元勇對地方的執行力感觸很深,“我們的設施建在山上,人能爬上去,但設備上不去,當地政府就用直升機協助運輸。在確定選址后兩年左右,基礎設施條件就已經完全跟上了。”
青春綻放在高原,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
“年輕人是建設現場的主力,真正動手去安裝、調試,大多是這些年輕人。”談到團隊里的青年科研人員,王東光頗有幾分自豪。
在高海拔地區建造設備,需要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物資稀缺等困難。“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們早晨6點不到就從距離臺址80公里的住處出發,趕在道路施工前到達山頂,等施工結束后再回來,到鎮里已經是晚上10點。通電之前,在山上吃泡面是常態,能用煤爐煮鍋熱面條,已經是高級待遇。”王東光說,“即便這樣,團隊里的年輕人自始至終都沒有退縮,也從不抱怨條件艱苦,而是想方設法推進進度。”
AIMS項目團隊成員、博士后沈宇樑承擔了大量一線工作。作為團隊里的90后,他全程參與了望遠鏡的裝調檢測工作,并為項目建設貢獻了不少聰明才智。有一次,沈宇樑和同事們在山下已經將望遠鏡的各個部件安裝調試過一輪,但到了山頂,望遠鏡再次集成后,成像質量卻明顯下降。
“于是,我們先搭建檢測光路,重新校驗了檢測儀器,然后逐個排查影響因素,最終確認是低溫導致光學鏡面面形發生變化。”沈宇樑說。
找到問題后,前后方聯動,研制單位快速設計技術路線,模擬低溫檢測環境,一點點摸索改進工藝,歷時兩個多月最終解決了低溫影響成像質量的問題。
調試及科學試觀測期間,AIMS望遠鏡已成功獲取多個中紅外波段的太陽耀斑數據,為揭示太陽劇烈爆發中物質與能量轉移機制、研究磁能積累與釋放提供了新數據支持。“下一步,我們將把AIMS望遠鏡維護和運行好,圍繞其開展前沿科學研究。”鄧元勇說。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從0到1”的探索勇氣,也離不開久久為功的堅持。從遙遠的太陽到腳下的高原,一臺望遠鏡的建設見證中國基礎研究的自立自強,也望見通向科技強國的未來之路。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7日 1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