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百萬資金返鄉種高粱,內蒙古“新農人”的田埂創業路
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4日電 題:攜百萬資金返鄉種高粱,內蒙古“新農人”的田埂創業路
作者 陳峰 張雁婧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羊群溝鄉羊群溝村的一片高粱地里,黃景貴——這位返鄉創業的“新農民”,正站在沉甸甸的高粱穗前,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他手中的高粱顆粒飽滿、色澤金黃,身后連片的高粱田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盡顯現代農業的蓬勃生機。

圖為黃景貴正在高粱地里巡視。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不少青年選擇返鄉創業,開辟人生的新高地,黃景貴也是其中之一。2004年,他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后,投身房地產行業深耕十余載。2022年,黃景貴敏銳捕捉到鄉土機遇,帶著百萬元資金回到家鄉和林格爾縣,開啟了屬于他的農業創業新征程。
“搞農業種植,100萬元哪夠啊?資金缺口成了創業路上的‘攔路虎’。”回憶起當初的困境,黃景貴感慨道。好在和林格爾縣就業服務中心及時伸出援手,主動聯系銀行開辟金融服務綠色通道,為他爭取到400萬元貼息貸款,以最低利率化解了資金難題,讓他的農業創業夢得以繼續前行。
資金難題剛解決,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糧食作物有哪些生長習性?不同季節該種什么品種?這些專業問題成了黃景貴的“心頭坎”。“我大學學的是林業專業,樹木和糧食都是植物,習性應該有相通之處。”抱著這份信念,他一頭扎進田間地頭,起早貪黑跟著農忙節奏轉,播種時蹲在地里觀察出苗情況,除草時仔細分辨作物與雜草,施肥時反復琢磨用量與時機,全程親力親為。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實踐,黃景貴徹底摸清了各類糧食作物的“脾氣”。如今再談起種植,他早已得心應手:“和林格爾水源不足,高粱耐旱易種植,畝產能達1500斤;玉米畝產也能到1500斤,每斤能賣1塊零5分。”話語間滿是對作物的熟悉,更藏著扎根土地的底氣。2023年底,由他創辦并擔任法人代表的內蒙古廣糧農牧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當一個新農人,不僅要遵循老傳統,更要懂創新。黃景貴依托當地優質農業資源與政策支持,規劃并實施了“設施蔬菜+糧食作物+特色經濟作物”的多元種植體系,在高粱地旁邊搭起了大棚,春夏季節種一些時令蔬菜和水果。與此同時,黃景貴也掌握了一些提質增收的小竅門:“就拿西瓜來說,西瓜種植的技術含量高,成本也高,如果全國各地同一時間種植,西瓜同一時間成熟,那你的成本就比別人高,價格也不穩定。”黃景貴說道。

圖為高粱地長勢喜人。受訪者供圖
“返鄉創業當農民,有沒有擔心過失敗?”這是很多人對黃景貴提出的疑問。黃景貴坦陳,“失敗肯定經歷過,但我始終有信心把這件事做好。”他接著回憶:“去年種大豆時,趕上天氣干旱,700多畝地都受了影響,光這一項就賠了近10萬元。但做事業本就是機遇和風險并存,想把農業這件事做扎實,就必須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和底氣。”
在不斷摸索中,黃景貴的公司已發展成當地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糧食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年產量達1300噸;不僅如此,公司年均提供臨時用工超50人次,員工月均工資穩定在4500元左右,實實在在為鄉親們創造了就業增收機會,黃景貴也成為當地帶動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他是很有作為的人,帶著資金、多年的經驗返鄉,推動家鄉的農業發展,把以前分割式的家庭經營變成大規模的產業化經營,真的太了不起了。”和林格爾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韓嘉懿由衷贊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