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共探微短劇精品化路徑 爆火后,何以破局立新
雖已經是秋冬時節,日前在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微短劇論壇現場卻“熱浪襲人”。當天的北京會議中心8號樓多功能廳不僅座無虛席,連兩旁和后面的過道都站滿了聽眾,這也成為微短劇這個新興行業爆發式增長的生動注腳。
來自論壇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首次超越同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量,今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則有望達到近千億元。市場的繁榮催生了《家里家外》《在桃花盛開的地方》《獅城山海》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些微短劇作品不僅在國內“出圈”,更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播放量超過數十億,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
不過,在高歌猛進的同時,微短劇行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跟風、低俗、同質化這些現象仍然客觀存在,偽流量傾向還有市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冬指出,“必須加快推進微短劇從作品向精品躍升,從流量爆款向時代精品邁進,不斷鑄造高原,勇攀高峰”。
同質化困局如何破解
常看微短劇的觀眾不難發現,同一個故事可能被不同的演員演繹過多個版本,甚至十幾二十個版本也不稀奇。當然,同質化還有更多表現,比如在題材層面,以“霸道總裁愛上我”“重生復仇”“替嫁新娘”“萌寶助攻”為主題設定的故事被密集拍攝;在故事層面,目前大量作品遵循“身份錯位—真相大白—終極打臉”的三幕式結構;在人物設定層面,除了主角的“霸總”與“灰姑娘”、“復仇女神”與“渣男前夫”之類固定搭配外,具有一定功能的配角也趨于固化,比如總有一個“絆腳石”女配角,一個負責插科打諢或傳遞關鍵信息的閨蜜或兄弟,以及一個在最后關頭支持主角的權威長輩等。
“哪部火,就跟風做,這是商業的效率權衡,也成了同質化的根源。”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曾映雪指出,這種“復刻爆款”的做法在行業發展初期確實能讓創作者和平臺獲得相對穩定的回報,但也埋下了同質化的隱患,接下來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在所難免。
對此,平臺方已經開始行動。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透露,平臺今年先后3次大幅提升微短劇審核標準,促使創作者不斷打磨劇本,摒棄以往簡單獵奇的創作套路,更加注重劇情的邏輯、人物的豐滿和故事的內涵。這一舉措正在推動行業從單純的“流量邏輯”轉向更健康的“故事邏輯”,讓真正用心講故事的創作者脫穎而出。
觀眾的成長也在倒逼內容升級。天橋短劇聯合創始人楊文靜認為,隨著微短劇不斷發展,受眾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情緒宣泄,“他們希望微短劇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包括對真善美的期盼,也想在這里找到有關價值觀、人生觀、婚姻觀的各種選擇的答案”。
“情緒供給”如何變成“情感共鳴”
微短劇的特點是形式之短,但絕不應該成為價值之淺——這一點,成為論壇與會嘉賓的共識。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啦認為,微短劇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深度的價值傳遞,并在觀眾心中留下持久的情感印記。
北京廣播電視臺和紅果短劇共同推出的《貝家花園的秘密》就是用微短劇形態承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一次實踐,講述抗戰時期北平貝家花園沙龍中的中共地下黨員和一名法國醫生合作運送物資的故事,生動展現了跨越國界的正義力量與人性光輝。該劇編劇徐然認為,微短劇還很新,從提供情緒價值到情感價值再到情懷價值,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上海聽花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演員韓雨彤認為:“微短劇一開始的時候是給觀眾提供強情緒價值的,但現在到了應該提供情感價值的時候,人物有血有肉變得很重要。”
AIGC如何重塑創作生態
AIGC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微短劇的生產方式、創作邏輯乃至產業生態。
李啦透露,騰訊已經開始系統應用AIGC輔助劇本創作、虛擬制片,讓從業者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專注于創意本身。同時,他們試圖通過眼動儀等,讓用戶情緒變得可視化,從而精準地輔佐微短劇內容和營銷的優化。這種數據驅動的創作方式,正在讓內容生產從“經驗主導”轉向“科學與藝術結合”。
九州文化聯合創始人仲佳奇介紹,公司通過各個大模型的數據接口做了自己的AIGC平臺,現在已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一些真人微短劇的合成。他表示,AI的應用能夠充分發揮創作者的想象力,突破傳統拍攝的諸多限制,讓科幻、奇幻題材有了落地的可能。
“如果說去年我們還在討論AIGC的可能性,那么今年,它已經以超越人們想象的速度改寫了行業規則。”醬油文化創始人黃浩男介紹,AI漫劇的日流水已從年初的百萬元躍升至2000萬元。這種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微短劇培養的用戶習慣與AIGC技術的結合。在制作模式上,醬油文化采取“漫劇先行,短劇跟進”的創新路徑,即一個IP可以先推出AI漫劇版本,通過觀眾反饋判斷其市場潛力,再決定是否制作成本更高的真人短劇。這種創新模式大幅降低了制作風險,“在傳統制作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平臺方也加大了對技術賦能的探索。芒果TV大芒計劃工作室總經理周裘分享了他們的“AIGC百部計劃”,平臺主動與創作者共同探索AIGC技術在短劇創作中的應用。快手則依托自研的可靈AI等工具,推出創投計劃,為AIGC創作提供從算力、資金、流量到商業化的一站式支持。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平臺級的布局,正在為AIGC技術在微短劇領域的規模化應用鋪平道路。
論壇上,一系列行業倡議與重要計劃相繼發布,為微短劇的未來發展描繪路徑。論壇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跟著微短劇來學法”第四批推薦劇目正式發布,21部作品涵蓋多個法治領域;“中國傳統文化系列微短劇項目”首批推出《火神七日》等4部作品,讓傳統文化乘上微短劇的輕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北京大視聽‘追光計劃’”共征集到1070部作品,經過選拔的前15部優秀作品進行了總決賽,展現出行業旺盛的創作活力;微短劇行業的自律規范建設也取得積極進展,論壇上,抖音集團、咪咕數媒、愛奇藝等22家行業機構集體簽署《微短劇行業依法納稅倡議書》。
“微短劇時長雖短,但內容不能短缺,品質不能打折,必須向精品化創作邁進。”韓冬如是表示。(記者 苗 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