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項目新清單密集亮相 央企“鏈”上協同升級
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國內各企業正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實現協同發展。《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期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行業央企正進一步擴大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的廣度和深度,釋放新合作項目、新供需對接清單,成立相關產業鏈供應鏈聯盟,推動產業從“單點競爭”邁向“生態共贏”。
11月8日舉行的2025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暨大連新能源產業發展交流大會上,三峽科研院、三峽能源、大連理工大學、東方電氣等26家企業及科研院校就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進行合作簽約。三峽集團與北京威銳達、江蘇歐訊能源等18家產業鏈專精特新企業達成合作共識。截至目前,2025年通過海上風電共鏈行動推動達成的供需合作達86項,合同金額約93億元。
大會期間,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聯盟成立。該聯盟匯聚規劃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投資運營、運維服務等全產業鏈骨干力量,構建聯合研發、標準共制、供需對接的協同機制,推動產業從“單點競爭”邁向“生態共贏”。
這樣的做法并不是個例。在日前舉行的第八屆中國企業論壇“共建開放包容 充滿韌性的中國產業鏈”平行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牟淑慧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聯合國務院國資委連續三年開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累計組織召開40場“共鏈行動”主題活動,“鏈長”企業發布供需對接清單近萬項,帶動了一批中小企業卡位入鏈。
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企業要發揮好對重點產業鏈的托底保障作用,緊盯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加強戰略預判,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產業的布局發展。同時,通過加強需求牽引、搭建開放式平臺、創新協同模式、構建價值共享機制等方式,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營造公平競爭、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
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家中央企業發出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發展的新邀請,著力破解技術瓶頸與供應鏈風險等共性挑戰,全面提升產業鏈韌性與安全水平。
在11月7日召開的2025年低碳無機非金屬材料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暨第二屆玻璃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建材集團等12家單位共同宣告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聯盟的誕生。活動上還發布了46項玻璃新材料現代產業鏈行動供需對接清單,多家企業簽署產業鏈共鏈合作協議及備忘錄,涵蓋聯合研發、資源共享、項目共建等方面。
“后續將建立常態化的協調機制,著力營造開放共享、相融共生、互利共贏的良好行業生態,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實現協同發展。”中國建材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張利表示。
國家能源集團透露,未來將積極推進煤基新材料和新一代煤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穩步打造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氫能、新型儲能等原創技術策源地。中國電信也表示,將全面實施“云改數轉”智慧戰略,進一步加大開放合作的力度。
驅動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創新是第一引擎。“我國企業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國務院國資委有關負責人說。
以材料行業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強調,要緊抓國家戰略的機遇期,以“十五五”布局材料三大領域為契機,讓產業發展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要打造創新策源地,聚焦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新材料、氫能等六大方向,讓產業布局與科技前沿同題共答;要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共同體,通過鏈接全球創新要素,實現產業發展與全球資源的有效對接。(記者 王璐 倪潤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