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供應鏈韌性?這些企業給出實踐方案
中新網上海11月7日電 (記者 李雨昕 尹倩蕓)在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如何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在風浪中不斷裂,是中外企業的“必答題”。
當下,“韌性”這兩個字,已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考量。它不僅意味著抗風險能力,也關乎落地效率和資源匹配。相比以往的成本導向,如今企業更關注供應鏈是否足夠靈活,能否適應本地市場,能否應對突發挑戰。
在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企業開放合作 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議提升供應鏈韌性的最優解法。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中央企業交易團團長李鎮在致辭中指出,鞏固和加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是各方利益所系和迫切期盼。國務院國資委將一如既往指導推動中央企業與各國企業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企業開放合作 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分論壇現場。供圖
“韌性”從何而來?來自對關鍵節點的掌控。
聯想集團全球供應鏈首席轉型官、聯晟智達首席執行官徐赫介紹,聯想選擇在沙特利雅得建立區域總部,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把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去前移”。
他解釋道,沙特位于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心點,連接著從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波斯灣兩個關鍵的通道。這種布局,對于提高供應鏈整個韌性與安全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說“前移”是戰略布局,那么實現供應鏈韌性的具體戰術就是本土化。
正泰集團分享了本地化研發的實踐。在中東極端高溫、多沙塵環境下,電力設備的穩定性要求更高。為此,企業在當地組建研發團隊,針對實際需求,定制開發出適應性更強的一體式斷路器產品。產品通過認證后,甚至提升了當地對于斷路器產品的國家標準。
正泰集團市場部戰略規劃總監吳忠璨介紹,如今,企業和當地數十家零部件企業共同打造了生態圈,基地員工本土化率超過60%,真正實現了扎根本土。
“韌性”不僅是布局,更是技術和思維的升級。
徐工集團提供了傳統重工行業的解法。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蔣明忠認為,客戶要的不再是簡單的設備,而是系統解決方案。因此,必須實現從“工程師思維”到“架構師思維”的轉變,從單一的技術突破到產業鏈完整構建的轉變,以及從單一的“單機智能”到“集群智慧”的轉變。
提升韌性的路徑各有不同,有的強調技術,有的依靠布局,有的側重合作。但共識在于,應對變化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回避風險,而是提升應變能力。而開放合作不僅是共同選擇,也是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共創發展機遇的重要動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