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
10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給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成立8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堅持依靠自身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并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
糧食安全不僅關乎百姓餐桌,更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永續(xù)發(fā)展,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五年來,我國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年產量連續(xù)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與此同時,糧食播種面積連年增長,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了17.9億畝,比2020年增加了3800多萬畝。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認真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tài)、增產增收一起抓,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沒有耕地安全,就沒有糧食安全。因此,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至關重要。必須嚴守耕地總量,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近年來,我國在耕地保護方面實施了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等一系列重大舉措,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取得積極成效,確保端牢中國飯碗。有關部門出臺系列政策,將耕地保護作為系統(tǒng)工程抓緊抓實。同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調動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積極性,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獎懲機制,堅決穩(wěn)住耕地總量,進一步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抓手。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這為耕地保護筑牢了堅固的“防火墻”。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實現(xiàn)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wěn)產、無災多增產,為全國糧食連續(xù)多年豐產增產提供了重要支撐,為糧食增產提供了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fā)展農業(yè)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yè)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yè)現(xiàn)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當前,各地不斷探索應用新興科技,為耕地保護賦予科技力量。如黑龍江堅持用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在工程科技、農機農藝、生物技術等方面綜合施策,穩(wěn)步恢復黑土地基礎地力,使耕地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山東東營,一場向鹽堿地要糧食的變革正悄然發(fā)生,農業(yè)科技工作者讓黃河三角洲破“堿”重生,昔日鹽堿地有望變成今日新糧倉。不僅如此,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也為保護耕地提供了科技支撐。浙江全面推行“田長制”和“耕地智保”,6.6萬多名五級田長和巡查員確保每塊耕地都有專門責任人,1.49萬個高位鐵塔攝像頭覆蓋全省近80%耕地,系統(tǒng)自動識別21種耕地違法行為,構筑起耕地保護的“銅墻鐵壁”。通過“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的智慧監(jiān)管模式,推動耕地保護監(jiān)管從事后查處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轉變。
耕地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好有限的耕地資源,不僅僅是關系糧食安全的關鍵問題,更是關系民族存亡、文明興衰的重大問題。未來,更要通過宣傳教育,讓“耕地保護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暢通監(jiān)督渠道、增強多方協(xié)同、推廣典型案例,引導社會各界主動參與耕地保護,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良好局面。我們每個人都應從守護身邊每一寸土地、節(jié)約盤中每一粒糧食做起,將“光盤行動”的個體自覺與守護耕地紅線與糧食安全的宏大目標緊密相連,切實做到“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
(作者:夏方舟,系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