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味”到“范本” 88縣全域村超的密碼與振興答卷
榕江“村超”的綠茵場邊,老百姓捧著熱氣騰騰的五色糯米飯,遞上這份獨有的“加油糧”;三都的賽事間隙,水族姑娘的銅鼓隨攻防節奏輕叩,鼓點里滿是鄉土的助威;望謨的足球場上,鄉親們的竹竿舞和吶喊交織,成了最振奮的加油聲……10月18日,一聲聲哨響穿透黔山,貴州“村超”足球超級聯賽啟幕,全省9大賽場同步開賽,點燃88個縣(市、區)的足球熱情。
這場從榕江鄉土里孕育出來的賽事,早已從“草根狂歡”蛻變為鄉村振興的全國范本;而藏在煙火氣、民俗情中的“村味”密碼,正以更多元、更純粹的方式,書寫出全域振興的新答卷。

榕江主賽場舉辦啟動儀式并打響揭幕戰(央廣網發 周光勝 攝)
“村味”為根
密碼藏在“人民足球”的本真里
“上午切卷粉,下午踢前鋒。”這曾是榕江縣“卷粉隊”隊員的鮮活寫照,如今,聯賽融合了全省更多原汁原味的“村味”民俗,為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榕江的五色糯米飯、三都的銅鼓調、望謨的竹竿舞,從不是刻意擺拍的“民俗道具”,而是老鄉把餐桌的熱乎遞到賽場,是姑娘把慶豐收的鼓點融進攻防,是鄉親把茶余飯后的歡騰變成吶喊助威。
這“村味”的根,從不是糯米的香甜、歌舞的悠揚,而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主角”的底氣,是讓鄉村里的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聯賽的“低門檻”,藏著最珍貴的平等。不設專業履歷門檻,不論身份高低,一張身份證、一份社保記錄、一頁學籍證明,就是踏上綠茵場的“通行證”。餐館老板收攤即赴賽場,轉學少年憑足球融入新環境——“人人能報名”的便捷,本質是“人人有資格”的尊重。它打破了體育的“精英壁壘”:足球不該是少數人的“競技游戲”,而應是所有人的“精神棲息地”。

賽場上孩子們組成的方陣,萌氣十足(央廣網發 林敏 攝)
在這里,足球從來不是職業賽場的“遙不可及”,而是老百姓“放下鋤頭就能上場”的日常權利。真正的“興”,是讓每個平凡人,都能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賽場”。
當各地群眾廣泛參與、積極響應,只求辦好最純粹的球賽,這份熱忱既展現了鄉村文化的活力與獨特魅力,更以“競技體育+鄉村文化”的形式浸潤人心、凝聚人心,讓球迷們真切觸摸到“人民足球”的獨特魅力。
全域共生
熱情擴散靠“共性打底 個性出彩”
如今不止榕江,“縣”量版的足球盛宴已在貴州全省群眾家門口上演。“村超”正從“一枝獨秀”邁向“百花齊放”,從“現象級熱度”逐步沉淀為“常態化活力”,這份來自足球的快樂,正以倍數升級。
從單點火爆到全域聯動,“村超”的擴張從不是簡單復制,而是鮮活地生長。省級層面搭建省市縣三級聯動體系,明確“一支隊伍、一片場地、一塊大屏、一名解說、一場演出”的“五個一”工作模式,確保賽事能沉到村寨最深處;預計全賽季舉辦比賽2000余場,參與運動員超萬人。

入場巡游展示盡顯民族特色(央廣網發 林敏 攝)
“共性之上留足個性空間”,是全域賽事的最大亮點。觀眾也會好奇:遵義仁懷的球隊進球后,會不會手舉高粱酒碰杯慶祝?黔南三都的水族球員,是否會穿著足球紋樣的馬尾繡服飾上場?安順平壩的賽場邊,會不會出現屯堡地戲隊演繹的別樣場景?88個縣(市、區)的賽事各有風情,卻都延續著“賽球+文化+民俗特產”的鄉味驚喜。
當“人人參與、賽融文化”的共性撐起全域的根基,各地的“特性”讓發展的細節愈加生動,“村超”的“全域共生”便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每個縣都能守著自己的“村味”出彩,又能聚力前行。
范本成型
答卷寫在“文體旅共興”的實踐中
“白天追黃果樹的瀑,下午守‘村超’的場,晚上枕著民宿的桂花香——這趟貴州行,玩得比想象中更‘滿’!”重慶游客陳女士的行程,道破了“村超”文體旅融合的核心魔力:足球作線,將體育、文化、旅游連成“缺一不可”的生活體驗,讓“看一場球”變成“戀一座城”的開始。
各級賽事的賽前30分鐘、中場20分鐘,“貴州秀”文藝展演從不是“點綴”,這些藏在鄉土里的文化符號,借足球賽場從“靜態展品”變成“動態體驗”。觀眾舉起手機留下的不只是球賽,更是“把貴州文化帶回家”的分享。當文化跟著賽事“活”起來,融合就有了打動人心的“感染力”。
“村超”從榕江走向88個縣(市、區),不是簡單的“復制賽場”,而是“一縣一特色”的聯動:黔東南的賽場連著梯田民宿,看完球就能跟著老鄉下田體驗農耕;安順的賽事緊鄰黃果樹,游客可“上午觀瀑、下午看球”;遵義的賽場配套紅色旅游線路,賽后能去紀念館感受歷史……賽事成了“流量入口”,旅游成了“消費出口”。

賽場煙花秀魅力十足(央廣網發 林敏 攝)
用體育的“熱度”聚人氣,用文化的“深度”留人心,用旅游的“廣度”促增收。當足球不再只是足球,而是帶動文化傳承、旅游發展、百姓增收的“引擎”;當一場賽事能讓非遺“出圈”、讓民宿“滿房”、讓老鄉腰包“鼓起來”,這份寫在實踐里的答卷,才真正展現了鄉村振興的“可持續路徑”。
當88個縣(市、區)的哨聲共振,“村超”早已超越賽事本身。它的密碼,是“人民為主”的初心守住了“村味”根基,是“共性與個性”的平衡實現了全域生長,是“文體旅融合”的實踐激活了產業動能。從榕江的“一時火爆”到全省的“長久興旺”,從“鄉土賽事”到“振興范本”,“村超”用最接地氣的實踐,讓人們看見了最具生命力的發展模式。

賽場上,球員熱血對決(央廣網發 林敏 攝)
黔山深處,足球還在滾動。它踢響的不僅是進球的歡呼,更是鄉村振興的“中國答卷”——這答卷,藏在百姓的笑臉上,寫在文體旅融合發展的脈絡里,更刻在全域共興的圖景中。(央廣網記者欒小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