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搖籃”到“東方課堂”!我首座核電站秦山答卷
杭州灣北岸,浙江嘉興海鹽縣秦山一隅,海風帶著潮濕的氣息掠過山巒;蜿蜒的海岸線旁,9座銀白色的核電機組昂首而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片海灣,書寫著新中國核電的輝煌。
40年前,伴隨著移山填海的機器轟鳴,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在這里開工建設。
40年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建成國內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的核電基地;從“一張白紙”,到“跟跑”“并跑”、局部“領跑”……秦山核電站的40年,是新中國核電事業發展的一份代表性答卷。它走過的,是一條中國核電的自主創新之路。
在秦山核電開工建設4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秦山,追尋新中國耀眼的核電之光,親觸中國特色核電發展之路的秦山答卷,感受核電科技與山海自然共同譜寫的壯麗詩篇。
新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
秦山核電科技館,中國核電之路展廳的墻面上,石英掛鐘的時針定格在0時15分。
那是1991年12月15日的0時15分。
原秦山核電廠第一任廠長于洪福清晰地記得,那個深夜,電站主控室瞬間被歡呼聲淹沒——秦山核電站成功并網,發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度核電!中國大陸結束了無核電的歷史!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那一刻,距離秦山核電站開建不過短短6年多時間?!按蠹壹?、感動、流淚!我們那幾年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都克服了!”于洪?;貞浾f。
1985年3月20日,江南春日。秦山核電廠的第一罐混凝土灌入核島底板,中國第一座核電站開建。
彼時,我國發展核電技術基礎薄弱。秦山作為首座核電站,沒有生產準備、更沒有運行管理經驗,屬于“白手起家”,技術封鎖更是使我國在關鍵設備和技術上處處受限。
秦山核電一期工程所需的阻尼器,原本選定從美國訂購。合同簽訂、貨款兩清后,阻尼器很快制造完成。然而,就在準備啟運時,美方卻以“涉及敏感設備”為由,下令扣留。
情況緊急!
技術團隊立即著手進行研究,在翻閱大量資料后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解決。經過試驗和論證,技術團隊很快就將阻尼器的設計圖紙拿了出來,在國內制造出完全合格的產品,突破了這道技術封鎖。
又比如,關鍵設備的焊接技術。起初,一家日本企業答應以10萬美元的價格提供焊接技術手冊,然而日本政府卻又提出兩個“附加條件”:第一,使用這種焊接技術,必須向該國報備;第二,焊接時,要有該國專家現場監督。
“這怎么行!”秦山核電站時任總設計師歐陽予披掛上陣,聯合著名焊接專家,短短半年內成功拿下了這項技術,并將省下的10萬美元用于其他技術的自主攻關……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秦山核電站共有200多個主輔系統,有設備2.4萬臺件、儀表和控制屏臺1.76萬臺套、閥門1.17萬個、管線160多公里、電纜1100多公里。“從最初依賴進口到后來實現國產化突破,可以說,每一個零件上都鐫刻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原生基因,每一步都凝聚著秦山核電人的智慧與汗水。”秦山核電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尚憲和說。
秦山核電人深刻認識到,沒有一個國家會將尖端核心技術無償“恩賜”,中國人必須要有勇氣去創造自己的“第一次”。
之后,秦山核電的發展快馬加鞭。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電工程相繼建成,在安全、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孕育了“秦山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先后掌握了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
2021年,在并網發電30周年之際,秦山核電一期獲準延壽運行20年?!斑@不僅延長了機組壽命,更延展了中國核電的底氣。”尚憲和說。截至目前,秦山核電已累計安全發電超8900億千瓦時。
秦山一期對面的山麓上,一塊石碑刻著“秦山春曉”四個大字。“這是中國核電人記錄歷史的方式。秦山核電站奏響了我國核電事業的春天。”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說。
從“中國搖籃”到“東方課堂”
40年前,秦山一期圖紙上的每個數據都需反復求證;40年后,這里誕生了超過1000項授權專利、130余項標準,其中包括3項國際標準、7項國家標準。
秦山,也被稱為中國核電事業的“搖籃”與“紅船”——這里培養出2名院士、2名“工人院士”,還向全國輸送3500余名核電人才,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安全生產運行管理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
中國大陸首批35名核電操縱員就是在秦山誕生的。他們歷經嚴格培訓,從零起步掌握反應堆“駕駛技術”;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成長為核電高管、技術專家,將秦山經驗輻射至“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新一代核電項目。
這種“以戰代訓”的傳統延續至今:秦山核電每年開展200余項技術比武,青年人才在模擬機考核、大修實戰中淬煉成鋼。
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金龍大學畢業后曾在秦山核電工作16年,參與了秦山二期60萬千瓦機組的建設。
“這是一段從無到有、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過程。”徐金龍說,那時,他的師傅有搞土建的、搞河道建設的,也有做電氣的、做機械的,師傅們“手把手”為剛出校門的學生們示范,老師傅們退休前,都會鄭重地把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本交給年輕人。
“可以說,我們是站在老前輩的肩膀上,才逐漸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管理理念?!毙旖瘕堈f。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是當前核電建設的主力堆型,“華龍一號”核準、在運、在建機組41臺,是全球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
“秦山就像是一艘‘核電紅船’,總能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力量。前方有再多挑戰,不過就是再走一遍自力更生的路子!”“華龍一號”首批高級操作員、有過十年秦山履歷的李宗霖說。
中國數十年來持續不斷地開發核電技術,實現了核心裝備自主化建造,并建立起完整的運行監管體系,這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優勢。
早在1991年,秦山核電站成功并網發電的第16天,中國與巴基斯坦在北京舉行了合作建造30萬千瓦核電站簽字儀式。巴基斯坦的恰?,敽穗婍椖?,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第一張名片。
秦山不僅輸出技術,更輸出標準與人才。秦山核電編寫各類培訓教材共10冊約70萬字,對巴方學員進行核電廠的工藝系統理論培訓、核電站崗位培訓、反應堆操縱員全范圍模擬機培訓工作。
2017年9月,恰?,敽穗婍椖繉崿F全面建成投產。4臺機組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機組裝機容量超過130萬千瓦,緩解了巴基斯坦電力緊缺困境,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
“有了核電后,我們國家每天停電時間減少一半,感謝中國。”在一次對秦山核電的調研采訪中,巴基斯坦黎明報編輯扎因·西迪基這樣說。
在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走出去的過程中,秦山核電的專家團隊承擔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3號機組的聯合調試與試運行,以及人員培訓的相關工作。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秦山核電持續推動安全管理體系轉型升級,實現從“人防”到“智防”的跨越。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使得維修響應提速60%,庫存成本下降30%,百萬機組大修工期從45天優化至28天,刷新行業紀錄。如今,這套“中國標準”也已輸出至“一帶一路”,為全球核電注入中國動能。
“這里不僅是新中國核電的起點,也是一所‘東方課堂’。”人們這樣感慨。
“不惑”秦山再譜強國新篇
站在秦山腳下,抬頭遠望,一座座高壓鐵塔架著電線伸向遠方。這些高壓電線將匯入華東電網,為長三角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電力的源頭——秦山核電站廠區內,不見煙霧或污染,有時還能看到白鷺信步。
4年前,我國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熱示范項目在這里投運。冬季,以水為媒介,廠區內的白色管道將反應堆的余熱輸向附近4000戶居民。
“它的核心優勢是安全、環保、低成本,沒有用電和燃氣爐的安全風險,整體成本還要低30%以上?!敝泻苏憬娔芊沼邢薰究偨浝睃S繼榮說,如今,核能供暖拓展到公共建筑、辦公樓宇、商務酒店等多類場景,已安全運行多個供暖季。
不止于電與熱,同位素等核技術應用的新產業,正為“不惑”秦山注入新活力。
就在幾天前,首批商用重水堆輻照生產的鍶-89在秦山成功出堆。這是一種重要的醫用同位素,廣泛用于晚期惡性腫瘤骨轉移所致骨痛的緩解治療。
在此之前,秦山核電基地已推動碳-14、镥-177、釔-90等多種核藥穩定量產,實現原材料、科技創新的自主可控與產品的國產替代。
核藥,是靶向摧毀癌細胞的前沿技術,也是未來醫藥創新的重要方向?!疤?14可診斷幽門螺旋桿菌,釔-90可治療肝癌,镥-177能用于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靶向治療……”秦山核電副總工程師、浙江秦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世生說,歷經20余年的科研長跑,他們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
依托全國唯一的商用重水堆,秦山核電正化身為一座“同位素夢工廠”。與核電站相鄰,一座“核藥硅谷”加速崛起。
2022年,海鹽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產業園啟動建設,規劃面積1900畝,計劃打造同位素生產基地、核技術應用拓展基地、核技術創新中心以及核醫療中心等。
諾華中國放射性藥品生產項目進入設備調試、法伯新天生產研發基地主體建筑已見雛形、頤核醫療核素及腫瘤靶向治療藥物項目火熱推進……產業園內,核藥項目正在“拔節生長”,達產后預計產值超200億元。
浙江頤核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海鹽核藥產業的先行者。該公司研發的釔-90玻璃微球已在秦山核電成功完成輻照?!案鶕答?,產品各項指標十分優越,部分指標已經優于國際同類競品。”該公司副總經理余順年說。
今年4月,浙江省13個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浙江省醫用同位素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6年實現6種以上常用醫用同位素穩定自主供應,5個以上放射性藥物完成或進入臨床試驗,初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推動同位素產業發展,既是引領產業升級的抓手,更是服務地方經濟的責任?!崩钍郎f。
從第一代核電人拓荒時的“汽車跳,海鹽到”,到寫下中國核電事業版圖上數不清的“第一”,再到“海鹽·中國核電城”,持續發展核電關聯產業……40年來,秦山核電與海鹽雙向奔赴、共生共榮。
秋日傍晚,天色漸暗。岸邊堤壩上,人們飯后散步,孩子們嬉戲打鬧。他們身后,圓頂反應堆和瞭望塔聳立。距離核電站大約一公里,就是大片的耕地、魚塘和居民區。
核電強國的夢想,在科研團隊分秒必爭的攻堅克難中,在產業集群星火燎原的蓬勃發展中,也在夜幕下悄然亮起的萬家燈火中。
新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承載著往昔的榮光,更孕育著無限的未來。
潮起秦山,以創新為帆,且看新中國核電向著星辰大海,乘風破浪,一往無前!(記者 鄔煥慶 朱涵 鄭可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