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史街區(qū)煥新“再生” 成“城市漫游”熱門地
中新網武漢9月25日電 (盧琪)曇華林修葺一新,城墻光影秀講述武昌古城故事;“里份建筑博物館”咸安坊入駐品牌首店,“變身”時尚消費街區(qū);540余歲“漢陽樹”住進“新家”,成為漢陽古城文化軸上一顆明珠……
近年來,武漢系統(tǒng)推進武昌古城、漢口歷史風貌區(qū)等歷史街區(qū)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既保留老房子、老街區(qū)的歷史“肌理”,又引入新業(yè)態(tài)、新功能,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在城市漫游中探尋武漢獨特文脈。
古韻與詩意再現
武昌古城是武漢的城市根脈之一。從三國時期的“軍事堡壘”,到唐宋時期的“東南巨鎮(zhèn)”、明清時期的“湖廣會城”,古城內里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等歷史遺跡遍布。

武漢黃鶴樓。(無人機照片) 吳淘淘 攝
武昌古城保護與復興工作自2008年啟動至今,基本形成以得勝橋千年老街、黃鶴樓、首義文化區(qū)為縱軸,以東西城壕、蛇山、張之洞路為橫軸的“一縱三橫”空間結構。
置身斗級營特色街區(qū),抬頭便望見古樸雄渾的黃鶴樓。斗級營曾是清末武昌府署管理錢糧的軍營駐地,歷經修繕,開街即火熱。為最大限度保護武昌古城內的“黃鶴樓視線”,斗級營一期改造耗時兩年多。“保護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貫穿老街、老建筑改造全過程。
漫步古城,游人如織。“千年詩樓”黃鶴樓光影變幻,岳飛點兵、崔李題詩等場景躍然眼前;曇華林50余處歷史建筑全部修復,展開“武漢近代史書”;武昌城史館的文物、動畫及AR導覽,將武昌1800年建城史娓娓道來……市民、游客在這里不僅能觸摸歷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古城的古韻與詩意。2024年,武昌區(qū)接待游客總量超5000萬人次,古城成為“漫游武漢”首選地。
市井與時尚相融
漢口是武漢開埠興源之地、城市近代化的起點。位于江岸區(qū)的漢口歷史風貌區(qū),匯集177處文物、153處優(yōu)秀歷史建筑、62處特色里份。
2020年底,武漢啟動漢口歷史風貌區(qū)舊城改造城市更新項目。以中山大道文化旅游軸、沿江生態(tài)景觀軸為引領,黎黃陂路、青島路等21條街巷展現特色風貌,青島路文化體驗區(qū)、八七歷史博覽區(qū)、三陽設計互聯(lián)區(qū)等6個片區(qū)“一片一景”。

位于漢口歷史風貌區(qū)的百年建筑巴公房子。江岸區(qū)委宣傳部供圖
“秉持‘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理念,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建筑保護與活化。”武漢城市風貌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田進介紹,巴公房子、保元里等老建筑改造一新,市井煙火與人文時尚并存。
如今,漢口歷史風貌區(qū)50余處建筑“串珠成鏈”變成多條城市漫游路線。黎黃陂路歷史感與“文藝范”融合,展覽館、咖啡館、個性餐飲營造愜意“慢生活”;平和打包廠舊址保留近代工業(yè)風格,入駐超百家文創(chuàng)、科創(chuàng)企業(yè);石庫門建筑咸安坊,變成集時尚購物、文化展覽、主題餐飲于一體的消費街區(qū)……
“老武漢”的商業(yè)和生活氛圍傳承延續(xù),成為市民及游客尋找老武漢記憶的熱門打卡地。數據顯示,2024年,漢口歷史風貌區(qū)接待游客3900萬人次。
傳統(tǒng)與現代對話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詩得名的“漢陽樹”近年住進“新家”,開敞空間把過去“藏”在市井里的古樹和周邊文化古跡銜接,成為漢陽古城文化軸最亮眼的景觀。
2020年,武漢市提出打造漢陽古城亮點片區(qū),將漢陽樹、歸元寺、龜山、漢陽公園、蓮花湖等人文生態(tài)空間串聯(lián),活化再生漢陽古城“肌理”。
2022年,漢陽古城文化軸啟動建設,從有著1400年歷史的顯正街向西大街延伸,打造漢陽樹公園、翠微路步行街、卻月天橋、鳳山門廣場、鐘鼓樓廣場等六大景觀節(jié)點。1800米的文化軸不僅是歷史街巷復興載體,更整合遠洋里商業(yè)綜合體、中海商區(qū)等現代業(yè)態(tài),形成古今交融格局。

漢陽樹公園。(資料圖) 漢陽融媒供圖
如今,“武漢之眼”城市文化展覽館建成開放,可將長江大橋、黃鶴樓等武漢地標盡收眼底;鳳凰山摩崖石刻完成修復,“梅巖”題刻訴說宋元文人雅事;百年建筑圣母堂入駐時尚品牌,彰顯古典與摩登風情……百年古樹、文化IP、歷史建筑與現代業(yè)態(tài)交織,融入城市發(fā)展脈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舒伯陽認為,歷史街區(qū)藏著城市的文化基因,通過保護與活化,建筑可“閱讀”、街區(qū)可消費、文化可體驗,民眾由“城市漫游”激活其生命力,也推動武漢向更具人文溫度的方向發(fā)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