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腹地“糧安民富”三重奏
中新網巴彥淖爾9月24日電 題:河套平原腹地“糧安民富”三重奏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從“零散田”變身“豐收園”的田野、到鹽堿地蛻成“聚寶盆”的蝦池、再到連續刷新紀錄的小麥示范田……金秋九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處處涌動著豐收的活力。
近年來,地處河套平原腹地的杭錦后旗以創新實踐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既守住了糧食安全底線,又讓農戶鼓起了“錢袋子”,走出一條“糧安民富”的鄉村振興路。

圖為蒙海鎮紅建村統種共富示范園區。 郝悅 攝
碎地拼成“增收田”
走進杭錦后旗陜壩鎮赤峰村,連片的玉米、葵花田一望無際,大型播種機、收割機在田間穿梭作業,看不到零散耕作的農戶。這是當地“統種共富”模式帶來的新變化——由黨支部牽頭,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把“東一塊西一塊”的碎田整合為“連片大田”,再通過集約經營實現增產增收。
“以前自家幾畝地,買農資貴、雇機器難,每畝地忙活一年也就掙700到800元。”村民李根有算起“增收賬”,臉上滿是笑容,“現在把地入股合作社,每畝地保底分紅加效益分成能拿到1000到1300元。我還能給合作社打工,或者去周邊企業干活,單是務工一年又能多掙2萬元,日子比以前踏實多了。”
為讓農戶放心,當地在細節上做足功夫:合作社集中采購農資,每畝成本直接降低;引入全程機械化作業,萬畝耕地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明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分紅比例,堅持“農戶拿大頭”,還組建監督小組公示收支。“現在種玉米每畝純收入能有1000元左右,種葵花能到1500元,年底家里地多的能分十來萬元。”穗穗豐收農牧業合作社負責人韓雙歲說。
目前,“統種共富”模式已覆蓋杭錦后旗14個試點村,依托14個服務組織服務農戶1657戶,“七個統一”體系讓碎田整合效應持續釋放。

圖為三道橋鎮黎一村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 王皓巍 攝
閑地變身“致富源”
在杭錦后旗三道橋鎮黎一村,昔日閑置的鹽堿地,如今變成了波光粼粼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池。正值收獲季,工作人員忙著撒網、捕撈、分揀,肥美的對蝦被快速打包,發往包頭、銀川等城市。
“今年養殖面積200畝,分兩批投放蝦苗3000萬尾,8月中旬開始上市,目前總產量已達12萬斤,總產值能有300萬元。”君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金說,下一步計劃擴大規模,引入更先進的技術,進一步提升效益。
這一產業不僅讓鹽堿地“活”了,還帶來雙重效益:生態上,養殖水體經處理后反哺農田,降低土壤鹽堿度,實現“養殖治水、以水改土”;民生上,基地帶動10余名當地農戶就近就業,一個生產季下來,每名務工農戶能掙3萬元左右。
“以前這片地堿化嚴重,種不了莊稼。現在改成蝦池,我們能在家門口掙錢,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正在分揀對蝦的村民王軍說。
接下來,三道橋鎮將加快培育特色漁業品牌,打造“塞北蝦鄉”名片,讓鹽堿地釋放更多生態和經濟價值。
圖為頭道橋鎮民豐村小麥收割現場。 汪巧枝 攝
科技種出“高產田”
不久前,杭錦后旗頭道橋鎮民豐村二社的小麥高產示范田傳來好消息——經專家實收測產,155畝示范田平均畝產達715.6公斤,較2024年的705.8公斤提升9.84公斤,連續兩年刷新內蒙古春小麥最高單產紀錄。
這片高產田由根虎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營。合作社負責人王根虎介紹,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余畝,其中300畝種小麥,依托1000余頭奶牛的養殖優勢,用有機肥還田提升土壤肥力。同時,通過輪作倒茬、選用優質良種、引入大型聯合農機,再加上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一噴三防”綠色防控等技術,構建起全方位技術支撐體系。
“測產嚴格按照小麥高產競賽方法,量取面積、機械化實收稱重、去皮扣雜后,按13%含水率折算得出,數據真實可靠。”王根虎說。
從2024年畝產突破700公斤到2025年再攀高峰,杭錦后旗的實踐證實了“良田、良種、良機、良技”協同發力的科學性。未來,內蒙古將推廣這一高產模式,為全區小麥單產提升注入動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