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西北小縣的教育變遷:讓山區學子“近”享優質教育
中新網忻州9月24日電 題:晉西北小縣的教育變遷:讓山區學子“近”享優質教育
作者 楊佩佩
2021年,山西忻州神池的高考本科達線人數只有28人。短短四年時間,這座晉西北小縣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該縣高考本科達線人數達154人,達線率增長5倍多。對教育的重視讓當地走出了一條“小縣辦大教育、山區辦名教育”的發展之路。
尋求教育突圍之策
由于歷史原因,神池教育尤其是縣域高中的發展,早已不能滿足已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神池民眾的需求。為了讓神池的孩子不再為求學遠赴他鄉,讓神池的家長不再為撫育子女兩地奔波,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神池努力尋求教育突圍之策。
神池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啟動教育振興行動,把教育振興作為“堅持普惠共享、改善民生,著力增進人民群眾福祉”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神池縣委書記劉志軍表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健全保證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幾年來,神池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打響教育品牌。
在財政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從2021年開始,神池在神池一中原有辦學經費的基礎上,每年追加600萬元專項經費,職中、二中、三中每年各追加8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保障基礎教育高質量辦學需求。
同時,2020年投資2500余萬元建設東城小學,2023年投資1800余萬元建設實驗幼兒園,兩校共有效擴充學位720個,為移民搬遷學生和適齡幼兒就近就便就優入學入園提供保障。
教育要振興,需要優秀的校長來引領。神池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以“程門立雪”的誠意引聘來自忻州的兩名資深校長陳培器、程俊杰執掌神池一中,組建“四校一體、集團運行、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的中學教育集團,使當地普通高中教育得以突圍。

神池走出了一條“小縣辦大教育、山區辦名教育”的發展之路。 楊昊澤 攝
名校長治校有效填平“教育洼地”
多年來,神池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教育發展,神池一中通過引進年輕教師、完善激勵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在“管理立校、文化興校、課改強校、科研名校”的辦學方略指導下,神池縣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兼神池一中校長程俊杰介紹,圍繞全面提升發展質量這一主題,學校確立“五識共育”教育體系:知識奠基,夯實學科基礎;常識育人,培養生活智慧;見識拓野,開闊學生視野;賞識激勵,激發成長潛能;膽識礪志,鍛造創新精神。這一體系形成特色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借鑒忻州一中“大三步教學法”,神池一中結合生源特點,創新“3+1”教學模式:課前導學、課中探究、課后鞏固、全程跟進。同時融入“聽、說、讀、寫、悟”學習策略,推動教學從“懂、會、熟”向“巧、信”升華。
神池一中還構建了內外聯動的教師培養體系:外部引進、名校跟崗、校友反哺、內部培優,加速優質教育資源本土化。
神池縣的教育改革帶來歷史性跨越:高考成績實現“五連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勞動教育形成特色,美育浸潤行動全面推進,學生回流增加,區域教育生態顯著改善。

神池一中形成特色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楊昊澤 攝
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
當前,神池基礎教育還面臨與省、市優質教育資源存在差距,縣域內校際之間、城鄉之間辦學水平不均衡,與周邊縣一樣,存在生源減少、優質生源流失等難題。為此,神池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楊占錄表示,鑄魂強師、立德樹人,努力辦好百姓家門口優質教育。
楊占錄提出,要保障教師的地位,在落實或調整事業編制時,優先保證教師補充;要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要推動社會資源支持教育,推進“藝術進校園”“非遺進校園”等工作;凈化網絡環境,推進平安校園建設,抓好學校消防、食品安全和防欺凌等工作。
神池要系統完善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不斷推進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堅持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打造神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
同時,神池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探索各學段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持續鞏固“雙減”成果,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楊占錄表示,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是每個家長最樸素的期待,也是神池教育前行的目標?!爸\教育就是謀未來,我們要抓重點、強弱項、補短板,讓‘辦好家門口優質教育’的美好愿景成為民眾可感可及的現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