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編者按: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與光明網聯合推出“理響中國·文化旗幟”(黨校公開課第十四季)專題視頻。
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孫羽津解讀“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引言:在中國,有一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藝術最精美的石窟,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敦煌莫高窟。在這里,玉門關前吹拂了千年的春風,見證了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如今,古老的莫高窟得到了全面完整的保護和深入系統的研究,數字技術更是讓石窟藝術“觸手可及”。
敦煌的故事不僅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也是國運盛衰的鮮明寫照。只有守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才能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加強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博物館觀眾數量“井噴式”增長,數字展覽琳瑯滿目,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新業態不斷涌現……可以說,千年文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說到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不妨用兩句詩來概括,一句是“不薄今人愛古人”,一句是“一花獨放不是春”。以建筑遺產保護為例,“不薄今人愛古人”就是既要保護古代建筑,也要保護近代建筑;“一花獨放不是春”是指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這兩個原則其實并不難理解。比如,我們以去年剛剛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北京中軸線為例,中軸線保護的并不是某一個單體建筑,而是要保護整條軸線上的建筑群,這些建筑有古代建筑,也有20世紀建筑。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曾有人提到中軸線上部分建筑重建或新建的問題。比如經歷過八國聯軍炮火的天安門城樓,后來又經歷了多次修繕甚至拆除重建;天安門廣場上的現代建筑群,比如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那么,由這些建筑組成的中軸線能夠成為世界遺產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古代建筑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近現代建筑中往往帶有革命文化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印記,凝結著中華民族從苦難屈辱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記憶。比如,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四周宮墻環繞,是普通百姓無法靠近的皇家禁地。從晚清民國到新中國,天安門建筑群的一系列變遷,象征著皇權的退場和人民的登場,見證了中國從帝制時代到現代社會的歷史軌跡。同時,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年新建天安門廣場建筑群時,我們依然遵循著中軸線整體對稱格局,延續了中國理想的都城秩序,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現在,古老的北京中軸線吸引了許許多多年輕人前來citywalk打卡。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皇家宮苑和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設施和公共建筑,也可以感受到充滿煙火氣的老北京胡同、茶館,自然也少不了各種時髦的咖啡館、小酒館……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筑,有歷史的,也有現代的,它會伴隨著時光的推移,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一直延展下去。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它所包含的內容也是比較廣的,比如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美術,還有傳統醫藥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它們都是以非遺傳承人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的活的文化形態。

在2024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由一度瀕臨失傳的宋錦制作而成的華服驚艷亮相,火爆全場。像“錦繡之冠”宋錦這樣的古老技藝,已經逐漸從博物館里的藏品形態化身為普通人的日常穿搭,融入了當代生活。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通過收集宋錦殘片,研究織物結構,復原古代宋錦織機,先后復制出一系列的宋錦經典。不僅如此,80多歲高齡的她博采眾長,創造出“雙面彩色提花織造紗羅織物”,匯集了宋錦、紗羅和少數民族織錦技藝的精華。錢小萍曾說“我不趕潮流”。其實,主張“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做市場,一方面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錢小萍,正契合了非遺保護與利用的潮流,契合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理念。

由此可見,非遺傳承人不僅肩負著延續傳統使命,而且還不斷地將個性創造融入到傳承實踐活動之中。如果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側重“見物”,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則要側重“見人”,要做好人的工作,讓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有傳承。我們國家從2007年開始,先后命名了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總規模已接近4000人,非遺的傳承力量在不斷壯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蔽覈\繡山河上遍布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見證。讓我們共同努力,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同時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讓新時代文化遺產事業無愧古人、滋養今人、流傳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