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建交50年來,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經驗和啟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從今天起,環球時報國際論壇版推出“中歐和聲”欄目,邀請中國和歐洲的專家學者圍繞中歐關系及其未來發展的豐富議題展開深入討論,敬請關注。
一部中歐交往史同時也是一部中歐文明互鑒史。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關系關乎雙方福祉與全球繁榮,其中的文明交流互鑒舉足輕重。當前,正處在調整期的中歐關系需要明確方向、繼續發展,為此雙方尤需以新時代的馬可·波羅精神,加強人文交流和文明對話。
文明對話貫穿中歐關系歷史
張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和歐洲分處歐亞大陸兩端,都有著璀璨的歷史和文明。中華文明和以古希臘文明為開端的歐洲文明交往歷史悠久,兩者具有各自獨特之處,同時也都倡導共同體、正義、友愛等共同價值。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友誼”思想,與中國儒家的“中庸”“仁愛”思想有著相通之處。古希臘強調共同體思想,而中國自春秋戰國時起就強調“群”“家”概念,“天下一家”也代表了共同體思想。最初,由于地理距離遙遠,雙方對彼此的了解更多依靠想象。后來,隨著古代絲綢之路的形成與拓展,中國“四大發明”以及養蠶、陶瓷技術等傳播到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明末清初,歐洲人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雖然作用有好有壞,但他們向歐洲描述了一個更為真實的中國,也為中國帶來當時歐洲的科學和文化成果。
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了中歐相互了解,促進各自發展,這也成為全球交融的組成部分。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50年來,雙方文明交流更加頻密,層級不斷提升。2012年,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建立,與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地位平等、功能互補,三大支柱共同驅動中歐關系健康向好發展。
簡軍波(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乃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開啟中國與包括歐洲在內的這些地區的貿易往來,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道路稱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隨后被沿用至今。這些歷史事實成為中歐文明早期交流互鑒的印記和明證。在古代絲綢之路打通后,中歐經貿交往和人員往來逐漸密切,人文交流隨之增多。
及至17到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興起。當時歐洲的啟蒙思想大量借鑒中國古典文明。1688年,《論語導讀》法文版在法國出版,對伏爾泰、孟德斯鳩等歐洲啟蒙思想家產生深遠影響??魏头鼱柼┑热?,還曾分別被人稱作“歐洲的孔子”。這些例子都成為中歐兩大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到了近現代,在中國“睜眼看世界”和救亡圖存、自立自強的過程中,西方學術思想、科學技術、制度文明不斷向著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傳播,“西學東漸”風潮更盛,與之前“中學西傳”形成呼應。在新中國成立尤其是中歐建交后,雙方經貿和人文等各領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影響日益深刻和廣泛。
回顧歷史與現實,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一直是中歐關系發展的重要內容。對雙方來說,交流互鑒極大豐富了各自文明的厚度,擴展了各自文明的內涵,并為增強雙方政治互信,加強經濟、科技等領域合作奠定基礎。
尤格斯·莫萊提斯(希臘克里特大學中國史學者):本質而言,中歐關系史是一部彼此相遇、相互好奇與交流互鑒的歷史。從中國早期開拓古代絲綢之路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海上探險,這兩個偉大文明長期以來互相吸引,不僅因為彼此豐富的物質財富,更因為對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傳統。盡管地理距離遙遠、語言和世界觀等不盡相同,但中歐擁有一個共同信念:文明繁盛與人類進步離不開開放與對話。當今時代充滿不確定性和動蕩變革,“和而不同”理念為中歐推動構建更加平衡與合作共贏的世界提供了哲學基礎。
回顧歷史,中歐關系一直是在疏離與交融、差異與理解的復雜交織中發展演進。唐朝對與波斯和拜占庭的接觸持開放態度,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都展現了文化好奇心如何超越地理和政治邊界的阻隔。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中國文人的交往,已然成為思想對話而非文明沖突的典范之一,這是一場在不同文明語境間翻譯和傳播道德與科學理念的成功嘗試。
這種相互學習、交流互鑒的精神,時至今日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中,中歐都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與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不平等以及技術倫理等超越國界的全球性問題,同時也需維護自身文化身份和特征。其中的關鍵顯然不在于宣稱自己具有所謂的“文明優越性”,而是充分認識到彼此互補的重要性。歐洲對于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重視,可與中國儒家關于和諧和共同福祉的理念實現富有成效的對話,共同推動一種基于平衡而非支配的全球倫理。
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危及文化相通的時刻,文明對話成為一種穩定性力量。中歐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表明,思想、藝術等軟實力因素的交流,往往比硬實力更能持久地塑造世界。交流互鑒能夠增進互信、輔助政策制定并為民間外交開辟新的渠道。當不同社會尊重并學習彼此的文明經驗時,政治對話與合作也將變得更具可持續性。
需要新時代的馬可·波羅精神
張?。?/em>13世紀,一本由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口述、作家魯思梯謙筆錄完成的游記,向歐洲人展開了一幅壯麗的東方畫卷。馬可·波羅可以說是第一位真正“縮短中國和歐洲之間距離”的人?!恶R可·波羅游記》主要內容是這位意大利商人歷時24年周游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諸多國家的情況,關于中國的部分則是其中的重點。當時歐洲人對中國所知還很有限,這部游記提供了有關中國的資料?!榜R可·波羅”這一名字本身,也因此成為中歐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作為文化使者的馬可·波羅對中歐文明交流互鑒歷史影響巨大,對中歐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和未來也有重大啟示:要有了解對方的熱情和開放態度,并且愿意為此付出努力;要以客觀視角看待對方,相互尊重,平等包容;充分尊重微觀個體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比如馬可·波羅當年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拉近了中歐之間距離,當下來往于中歐之間的千千萬萬普通人也對中歐相互了解和文明交流發揮著重要作用。
相互尊重的態度、相知相識的熱情,以及相互借鑒、謀求共同發展的愿望,這是馬可·波羅留給中歐關系的重要財富。中歐雙方需要傳承和推廣這種精神,共同打造“新時代的馬可·波羅”。
尤格斯·莫萊提斯:馬可·波羅13世紀從意大利威尼斯到中國的旅程,充分體現了人類對于探索和交流的渴望。他沿古代絲綢之路的旅行激發了歐洲人的想象,并生動展現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繁榮和治理水平。當然,在游記之外,馬可·波羅真正的遺產還在于其展現出來的態度和精神:不帶偏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帶傲慢姿態的觀察以及不只跨越地理還要跨越文化界限的勇氣。
今天,當我們談論打造“新時代的馬可·波羅”時,這一遺產也應指導我們參與全球事務的方式。新的絲綢之路不應只是復制經濟聯系,還應促進情感共鳴和交流互鑒。就此而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倡議不僅是基礎設施項目,更是文明的橋梁。它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體現在促進相互尊重、合作創新和知識流動。
現代版的“馬可·波羅”并不僅限于商人或探險家,他們可以是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學生、藝術家、科學家或企業家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歐洲研究員,或一位在巴黎開展合作的中國電影人,都是新時代文化使者的代表。鼓勵這類交流,就意味著要為聯合研發、教育合作和藝術合作等搭建開放性的平臺。只有當人們親身體驗彼此的社會時,刻板印象才能讓位于理解,互信才會隨之生根發芽。
簡軍波:馬可·波羅游歷亞洲尤其是中國雖然是在13世紀,但他至今仍被認為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典范之一,《馬可·波羅游記》對于歐洲了解東方文化、推動地理大發現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馬可·波羅帶給當代的啟示之一是各國需對異質文化和文明充滿好奇與興趣。人類文明多種多樣,絢麗多彩,不同民族都創造了獨具自身特色和標識的文明。如果某一種文明唯我獨尊,不愿也不想了解其他文明并與之和平共處,那么這個世界將會陷入無休止的爭斗。只有對其他文明抱持一種開放態度,并在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等原則下相互了解和接觸,才能免于陷入“文明優越論”乃至“文明沖突論”的陷阱。
不同文明之間往往存在諸多差異。但歷史充分證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800多年前,馬可·波羅在百折不撓中書寫了古代絲綢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鑒的光輝一頁,這種精神也昭示著現在和未來:文明交流互鑒有時會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地緣政治思維泛濫的背景下,經濟、科技以及人文交流等領域面臨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干擾。越是這種時刻,包括中歐在內的相關各方越應克服困難,以新時代的馬可·波羅精神堅定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在“和而不同”中實現共同繁榮
克洛伊·巴拉(希臘克里特大學古代哲學教授、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中歐對話已經延續數個世紀,歷經戰爭、革命和意識形態分歧而經久不衰。這種持久性表明,文明不同于帝國,不是在孤立和隔絕中興衰存亡,而是在相互學習和交流互鑒中演進發展。如今,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相連但又因誤解而分裂的世界中,延續和促進中歐對話。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保持謙遜,愿意相互傾聽、翻譯和學習借鑒;還需展現想象力,探尋能將物質進步與道德文化底蘊相結合的新型合作模式。中歐需要繼承和發揚馬可·波羅等文明使者那種相互求知的精神,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伙伴關系,還能向世界傳遞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即文明可以在“和而不同”的情況下實現共同繁榮。
簡軍波:世界上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各國理應把握文明進步的規律,看清歷史前進方向,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相互尊重彼此主權和文化傳統,深化雙邊和多邊交流合作。但現實是,當今世界的文化紛爭和價值觀沖突不斷,沖擊和消解著文明價值共識。一些國家長期以自身文化價值為標準,對別國文化進行貶低甚至干涉,一些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因此遭到威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也因此受到沖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兩年多來,全球文明倡議不斷從理念轉化為實踐,促進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發揮重要作用。
全球文明倡議所倡導的理念和原則,也充分體現在中歐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中。中歐歷史文化、道路制度、發展階段不同,但這不應成為阻礙雙方交流的借口。雙方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借鑒,不斷深化文明交流、增進人民友誼、筑牢合作基礎,共同繪就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畫卷。作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之間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與現實,將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動世界共同譜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篇章。
張?。?/em>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世界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持續加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脫鉤斷鏈”逆流泛濫。越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等,越顯重要。
對于中歐關系而言,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雙方文明交流互鑒指明了路徑,提供了遵循。作為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和兩大文明,中歐都從穩定、可預期的世界多極化格局中深度獲益,在實現世界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維護基于真正多邊主義的國際秩序等諸多方面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立場和訴求。立足當下,放眼未來,雙方應該在更廣泛的領域攜手合作,共同回應時代要求。在此過程中,文明交流互鑒構成最底層的邏輯之一,中歐需要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等原則,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中歐人民相知相親。這不僅有益于中歐建立長久、穩定、健康、可持續的雙邊關系,也有重大的世界性意義。只要雙方摒棄偏見、互相以誠相待,就能在合作共贏中造福彼此,并為更廣泛層面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