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承載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如今正以嶄新的姿態自信地邁向世界舞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為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推動中國茶走向世界,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關鍵舉措。
縱觀全球茶產業格局,2024年全球茶葉產量達705萬噸,市場需求也呈多元化發展。歐美市場對有機茶和功能性茶飲的需求保持12%的年均增長率,東南亞即飲茶市場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作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消費國與重要出口國,2024年我國茶園面積約5000萬畝,茶葉產量達370多萬噸,年出口量近40萬噸,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作為海外市場的增長極,浙江、云南兩大茶葉強省也各具特色:浙江茶葉出口量達15.6萬噸,出口額4.72億美元,綠茶出口量占全國的半壁江山;云南則實現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500億元,普洱茶品牌價值高達83.53億元。
輝煌成就的背后,也潛藏著現實的挑戰。一是出口增長乏力,出口量與產量不成正比。以云南為例,其茶葉出口量僅占全國總量的1%左右,且市場過度集中于亞洲地區。二是面對歐美市場日益嚴苛的農殘檢測標準,國內茶企卻普遍“小散弱”,生產標準化程度低,導致茶葉品質不穩定,越來越難以突破壁壘。三是品牌雜而不亮,缺乏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國際市場辨識度不高。加之文化差異讓海外消費者難以領略中國茶的獨特品質與文化內涵,因此購買決策更多受價格驅動,導致出海茶企往往陷入價格爭奪,無力開展品牌建設。這些都嚴重制約著中國茶走向世界。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中國茶出海的發展機遇依然巨大,市場前景相當廣闊,未來大有可為。一方面,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一直在努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實現更富活力的全球發展,這些都為中國茶產業發展、茶文化傳播、茶科技交流提供了歷史機遇。另一方面,“一帶一路”、G20峰會、世界糧食論壇等平臺,都是中國搭建國際平臺和論壇機制、分享信息經驗,共同開展培訓和合作研究,打造示范項目的高效渠道。如果能善用這些優勢,做好文化賦能、科技強鏈與市場深耕,勢必將讓中國茶的出海之路走深走實。
在文化賦能方面,要讓中國茶從單純的“產品輸出”升級為深度的“文化分享”。浙江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余杭“徑山茶宴”非遺展演團隊赴法國巴黎參加“中國味道”主題活動,向世界展現中國茶道的獨特魅力;溫嶺市舉辦“茶韻古今·對話世界”國際人文交流活動,邀請各國友人親身體驗茶葉采摘、制作和品飲的全過程。麗水市景寧縣創新聘請僑界人士擔任“海外推介官”,建立“茶鄉僑緣驛站”,借助僑務資源打通國際市場。云南則充分利用“國際茶日”等重要節點,舉辦“中國茶絲路行”等系列活動,同時依托“千年茶鄉”、古茶樹等獨特資源,推出“世界茶樹朝圣之路”茶旅融合項目,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產業發展的硬支撐。這些實踐充分證明,打好文化牌,能夠產生厚積薄發的效應。
科技強鏈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需構建“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具體而言,在種質創新領域,可加強茶樹品種選育,推廣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在茶園管理上,要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智能化精準管控;在采摘環節,可引入“智慧采茶工”提升效率和質量;在加工環節,可通過智能化生產線確保品質穩定;在精深加工領域,要著力開發茶飲料、茶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在這方面,云南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創新之路。云南省持續支持9個茶產業科技創新平臺,2024年立項了10項科技項目,財政資金投入達3410萬元。同時大力推進綠色生態茶園建設,有機茶園認證面積和獲證產品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這些舉措為茶產業注入了強大的科技動能。
在市場深耕方面,則需要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引領”。以浙江某茶企為例,該企業在摩洛哥、馬里設立分公司,組建本土化營銷團隊,與多國建立穩定合作關系,使企業出口額在2024年回升至5000萬美元以上。浙江省武義縣則及時根據市場變化調整市場方向,搶先布局轉向中東和非洲,根據當地消費習慣推出特色茶品,成功開拓了新市場。
構建國際品牌矩陣是提升中國茶國際影響力、打開市場的關鍵舉措。云南就通過地理標志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形成了“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綠色云茶”品牌矩陣。同時,各地也要完善出海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貿易壁壘預警和應對機制,幫助企業及時調整生產和出口策略,從而有效規避風險。
茶,生于東方沃土,香漫四海八荒。以“三茶統籌”為指引,用文化鑄魂、產業展翼、科技揚帆,中國茶必將從“產量領跑”邁向“品牌強國”,讓這枚承載千年東方神韻的品質印記,成為聯結世界的文化紐帶。(作者是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原大使、農業農村部原總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