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十五五”時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個有力抓手是“積極擴大自主開放”,自主開放也是高水平開放的鮮明特征。什么是自主開放?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又如何展開?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余 翔: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霍 達: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
萬 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經濟學專家
在開放中增強自主可控能力
余 翔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變革期,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面臨著外部不確定性增多的挑戰。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以及統籌布局建設重大開放合作平臺等,是“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更好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水平發展給出的戰略指引。
《建議》明確提出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在全面落實落細的過程中,以下重點領域值得關注:
一是在開放中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中國的“自主開放”并非盲目追求全面開放,而是在自主自立的基礎上深化開放。自主,是底氣;開放,是格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十五五”時期,中國將更加注重在開放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鏈韌性。這種開放,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安全可控為前提的開放,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切實維護好國家安全底線。
全球產業鏈正經歷深度重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期間,中國將繼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融合發展,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未來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領域的突破,不僅將增強中國經濟的創新動能,也將為開放合作提供堅實支撐。
二是注重特色化建設,打造多形態開放高地。“十五五”時期,各地將立足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探索差別化發展路徑。例如,沿海地區繼續鞏固貿易與先導開放地位,而中西部地區將更多聚焦生態型開放及“數字絲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已初見成效,未來“十五五”期間將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陸上樞紐。與此同時,東北地區可依托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綠色能源與數字經濟,成長為開放發展的新高地。
三是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按照“十五五”規劃建議 “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要求,下一步將在“十四五”建設成就的基礎上,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國際高標準對接的新開放前沿。推動電子提單、電子倉單等電子票據應用,建立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完善數據要素市場規則。自貿試驗區將主動對接 CPTPP 等國際高標準規則,推動制度型開放與規則型開放齊頭并進。
四是統籌布局建設重大開放合作平臺,推動創新融合發展。“十五五”期間,中國將繼續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協同發展新格局,實現“越開放、越自主,越自主、越能開放”的正向循環。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與支持前沿基礎研究,夯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學術根基,增強從“跟跑”向“領跑”轉變的能力。在平臺與空間布局上,中國將著力打造若干國際科技合作高地與聯合創新平臺,推動國內高水平創新平臺與國際科研機構對接,形成開放共享的研發生態。在產業與要素聯動方面,中國將以產業鏈招商和重大項目為抓手,推動制造業綠色化升級和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態發展,使開放平臺不僅成為技術和人才的集聚點,也成為促進產業升級、擴大高質量貿易與投資的樞紐,實現由貿易大國向產業強國、科技強國升級。
中國擴大開放從來不是被動的結果,而是主動的選擇。優化區域布局、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建設海南自貿港、統籌重大平臺將是“十五五”時期中國擴大自主開放宏偉藍圖的支撐點。積極擴大自主開放,也是中華文明理念的體現。它展示了中國自信、包容、擔當的大國形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繼續以開放促發展、以合作謀共贏。開放的中國,不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持久動力,也將為全球治理體系注入更多穩定性與正能量。
推動全球開放經濟向“三化協同”發展
霍 達
日前公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其中包括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與擴大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則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會議的重要精神為高水平自主開放提供了重要指引,高水平自主開放將為我國構建融合型外貿發展新格局與推動全球經濟開放型新增長提供重要支持。
首先,制度型開放將為我國自主開放構建貿易融通新局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高標準區域開放經濟制度創新,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等重點領域市場資源配置模式創新,已逐漸形成要素資源內外聯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國內國際良性循環。
海南自由貿易港在深入推進商品和要素流動開放的同時,通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普惠性民生建設,積極發揮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等經濟帶的聯動合作,逐漸成為融入RCEP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向海圖強”重要節點。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核心區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雙核心區功能,在“烏魯木齊-喀什-霍爾果斯”的地緣經濟布局基礎上,加快建設油氣、煤電、風電“三基地”和能源資源陸上“一通道”,逐漸形成中亞原料產品與歐洲制造業建立跨亞歐大陸產業鏈合作的“向西開放”橋頭堡。
其次,民生合作將為我國自主開放孵化合作共贏的全球服務公共產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全球展會平臺,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慧農業博覽會等行業前沿展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等區域性會議,已逐漸形成高水平自由貿易網絡嵌入式發展的重要公共服務平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簽署、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的機器人產業創新交流等重要成果,已成為全球南方發展合作、南北交流對話的公共知識產品。圍繞民生合作的自主開放,將促進全球經濟的開放紅利更加廣泛地惠及各國民眾,同時也彰顯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再次,普惠創新將為自主開放激活不斷嵌入千業百態的應用場景。自主開放在不斷深化創新發展戰略的支持下,將進一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對關鍵共性技術的科技創新,在全球范圍進一步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從而不斷提升經濟創新力和服務競爭力。
在智慧零售領域,一些中國企業在數據驅動的倉貨一體技術支持下,原料采購涉及全球超過40個農業產業集群,數十種原料或粗加工產品來自十余個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在智慧物流領域,京東的智能倉儲物流中心在泰國落地,為泰國百貨企業提供倉儲、分揀、運輸、配送在內的全供應鏈服務體系。在綠色算力領域,內蒙古通過低延時、低能耗、高覆蓋的區域協同算力網絡,為“東數西算”“東數西存”提供了重要的數字底座,將為構建面向未來的“綠電輸出”與“算力引進”雙循環綠色算力發展格局提供進一步支持。
未來我國的自主開放在普惠創新的支持下,將進一步推動全球開放經濟朝著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三化協同”方向發展。
金融高水平開放有助經濟結構優化
萬 喆
在“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資本項目開放水平、建設自主可控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以及推進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改革,已成為中國金融強國建設的核心方向。
當前,世界處于新的動蕩變革期,區域沖突頻發、貿易秩序破碎,金融市場不穩。由于多重因素影響,二戰后建立的全球貨幣框架和秩序也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穩步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為不確定世界提供確定性。
跨境支付與結算不斷取得突破。中國跨境支付系統(CIPS)全球覆蓋。截至2025年9月,人民幣CIPS已接入1700余家境內外參與者,業務覆蓋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CIPS“朋友圈”一直在擴大,今年CIPS境外外資直接參與者首次覆蓋非洲、中東、中亞及新加坡離岸人民幣中心。配套服務也不斷完善,進一步便利人民幣跨境使用。區域合作深化也持續推進。
從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市場雙向流動看,在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方面,國家外匯管理局2025年取消外商直接投資前期費用登記、境內再投資登記,將高新技術企業跨境融資額度提高至1000萬美元,部分科技型企業提升至2000萬美元。截至2025年8月末,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1170家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跨境理財通也在擴容。
中國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累計批準項目貸款超300億美元,推動了綠色基建和數字經濟。同時促進規則制定與制度型開放,在上海、海南等自貿區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未來,中國金融高水平開放將是以制度型開放構建更高標準的規則體系。一方面,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業實現“非禁即入”,對擬設立的外資銀行、保險機構審批時限縮短,提高服務效率,允許外資金融機構開展與中資同類的新金融服務,包括未在境內提供但已在其他國家監管的金融業務。另一方面,自貿區(港)先行先試,打造制度創新高地。上海自貿區推出離岸債券、非居民并購貸款等首創性業務,支持銀行基于境外機構自由貿易賬戶開發存款產品。海南自貿港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實現“跨一線自由劃轉、跨二線額度內劃轉”。同時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型開放新模式。
繼續推進跨境支付體系建設,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高速公路”。2025年啟動CIPS系統升級,未來將推動CIPS提升全球兼容性,強化人民幣跨境支付主渠道地位。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也會加速。2025年9月,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在上海正式運營,推出三大平臺,將傳統跨境結算時間壓縮至秒級,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也將構建多層次、多渠道開放格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深化,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創新。
中國將會更加深度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升制度性話語權。參加多邊機制建設和改革,與IMF合作推動SDR貨幣籃子擴容,積極參與G20、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等機制,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區域金融合作也將升級,推動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發展,加強區域金融安全網建設。在綠色金融、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制定中國標準,推動規則互認。
當然,金融強國建設需要統籌發展與安全,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打造國家級金融云和行業大數據平臺,實現監管數據實時共享,提升風險監測能力。完善開放條件下的金融監管,構建“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的風險閉環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對中國來說,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有助于經濟結構優化,人民幣國際化降低企業匯率風險;提升金融安全,CIPS的自主可控增強跨境支付韌性,數字人民幣的可追溯性有助于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對國際經濟秩序而言,則有助于多極化貨幣體系加速,增強發展中國家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