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日,美國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進行會談。以色列政府發言人表示,內塔尼亞胡和庫什納討論了解除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武裝、加沙非軍事化安排等內容。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德默爾和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的高級顧問萊特斯通也參與了此次會晤。在當前中東局勢錯綜復雜、加沙停火協議執行存在分歧的背景下,美方此次的訪問也面臨各種挑戰。
庫什納等人到訪以色列有多重背景。首先,在不久前舉行的美國—中亞國家峰會上,哈薩克斯坦宣布加入美國主導的《亞伯拉罕協議》,與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系。此舉標志著《亞伯拉罕協議》的地理范圍從中東擴展至中亞,體現出美國的中東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在這種背景下,庫什納等人訪問以色列,除了與以方協調在加沙停火問題上的立場以外,可能還有強化美以在中亞政策上的協調、推動以色列與中亞國家關系進一步深化的目的。
其次,管控加沙地帶的沖突風險是美方此行的重要目的。近期,以色列和哈馬斯在交還被扣押人員遺體等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以色列要求哈馬斯無條件交還所有遺體,哈馬斯則希望用以方保障其人員安全通行等條件交換,雙方難以達成一致,停火協議的執行磕磕絆絆。美方一直非常重視停火協議的達成與執行,庫什納等人此次訪以或旨在說服以色列領導人在關鍵時刻保持克制,避免進一步激化加沙局勢,防止以色列的地區政策對美國整體中東戰略造成負面沖擊。
此外,美方還希望在未來加沙治理機制的問題上,獲得以色列的支持。此前有媒體披露,美國已向聯合國安理會多個成員國提交了一份決議草案,內容是關于在加沙地帶部署“國際安全部隊”。根據草案,“國際安全部隊”的任務是保障加沙與以色列、埃及的邊境安全,保護平民及人道主義走廊,確保加沙非軍事化進程,同時“永久解除非國家武裝團體的武器”。然而,以色列國內對此表現出明顯抵觸情緒:一方面,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對聯合國的信任度顯著下降,國內輿論對聯合國的批評聲浪持續高漲;另一方面,以色列擔心聯合國授權的治理機構與國際部隊可能無視其核心關切,難以貫徹“解除哈馬斯武裝”的訴求。因此,美國亟需向以色列提供明確政治保證,以換取其對相關停火決議的支持。
客觀而言,美國近期的中東政策調整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加沙停火協議,并爭取到了土耳其、阿聯酋、沙特等地區國家的支持;同時,通過串聯中東與中亞局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國在地區的影響力。然而,美國的中東戰略仍存在結構性問題,其脆弱性難以忽視。
一方面,美國無法繞過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無論是推動加沙地帶停火,還是推動《亞伯拉罕協議》增容,美國政策的核心依賴于以色列對停火協議的持續遵守。美國設想的加沙治理機制需同時滿足中東國家、國際社會與以色列三方訴求,前提是拋開哈馬斯建立新的政治和安全機制,管控和重建加沙。但美國政策底線是不直接大規模參與戰后安全重建,也不直接派遣軍隊強制執行協議,僅僅依賴自己的政治影響,動員中東地區盟國,推動協議的落地和執行。鑒于哈馬斯在加沙的現實控制力,任何試圖徹底排除哈馬斯的停火與重建方案均缺乏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美國也難以改變以色列的強硬態度。以色列盡管支持美國有關加沙地帶國際管理機制的建議,但是要求必須解除哈馬斯的武裝,并且很可能會繼續對加沙地帶展開持續的“定點清除”,威脅國際治理機制的威信和效力。以色列的訴求和現實政治的差異,難以簡單通過美國在政治和外交層面的斡旋實現。庫什納等人在以色列的斡旋,取得的恐怕是“政治上可靠、現實中難行”的結果。(作者是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