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迎來首位穆斯林市長“馬姆達尼旋風”能否拯救民主黨?

美國東部時間11月4日,34歲的紐約州州議員、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佐蘭?馬姆達尼以約50.3%的選票,擊敗前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默,當選紐約市第111任市長。他不僅成為該市史上最年輕的市長,也是首位穆斯林及印度裔市長,更以超過100萬張選票,創下近半個世紀以來紐約市長選舉的最高得票紀錄。
馬姆達尼的當選能夠引發全美甚至全球矚目,原因來自多方面。
其一,馬姆達尼具有多重身份背景。他集“90后”、烏干達與美國雙重國籍、穆斯林、說唱歌手等標簽于一身,多元身份背景使他成為紐約這座移民大都市的縮影。出口民調顯示,馬姆達尼贏得了白人、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多族群支持,穆斯林選民支持率近90%,民意基礎極其穩固。
其二,民主社會主義的強勢登場。馬姆達尼高舉“民主社會主義”旗幟,將左翼正義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方案,直擊紐約的貧富分化與住房難題等痛點。在“全球資本主義中心”推行一套明確挑戰現行經濟秩序的政策,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政治宣示意義。
其三,對兩黨格局的微妙擾動。馬姆達尼的勝選,與同日弗吉尼亞州、新澤西州州長選舉及加州選區重劃等結果聯動,為自2024年大選失利后陷入低迷的民主黨注入一劑“強心針”。此外,馬姆達尼的勝選還證明了聚焦民生經濟議題比陷入文化戰爭更能有效動員選民,為民主黨提供了一條競選新路徑。對特朗普及共和黨而言,此次選舉是一次民意警示。而特朗普對馬姆達尼的高調抨擊,意外將市政選舉升級為意識形態對決,也放大了其全國性影響。
其四,“草根”力量對資本政治的逆襲。據稱,馬姆達尼的競選資金中有75%來自于100美元以內的小額捐款,而且馬姆達尼的團隊擅用TikTok等新媒體平臺,將政策主張轉化為青年語言,有效激活年輕選民。此外,他將民主社會主義者陣線(DSA)的組織網絡與工會運動相結合,構建出“階級政治+草根動員”的新模式,為民主黨未來選戰策略提供重要參考。
毋庸置疑,馬姆達尼的當選,是民主黨進步派對建制派的重大勝利,也成為黨內意識形態與代際權力加速更替的顯著標志。然而,以馬姆達尼為代表的進步派力量能否真正扭轉民主黨的頹勢仍存變數。
首先,黨內建制派與進步派仍在“拉鋸”。當前,民主黨正處于權力過渡期:以佩洛西為代表的傳統領導層逐漸淡出,而AOC(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等新一代領袖的崛起,折射出黨內求新求變的心態。進步派認為,唯有通過大膽、激進的改革議程,才能有效對抗右翼民粹,激發基層與年輕選民的政治熱情。以伯尼?桑德斯為代表的左翼力量稱贊馬姆達尼的勝利是“挑戰寡頭統治的信號”,主張以階級平等與財富再分配為核心重構民主黨政策框架。
然而,建制派與中間派則擔憂共和黨利用“民主社會主義”的標簽把民主黨塑造為“激進左翼”,從而使民主黨失去溫和派與搖擺選民的支持,并在全國性選戰中付出代價。同時,民主黨內也有人提醒,應警惕華爾街資本撤離與猶太游說集團的反撲。參議院領袖舒默對馬姆達尼的謹慎態度,以及現任紐約市市長亞當斯在選戰中倒向科默,均將黨內對馬姆達尼的不信任暴露無遺。
更深層矛盾在于,民主黨長期依賴的身份政治與馬姆達尼所代表的階級議題難以完全兼容。若民主黨過度傾向文化戰爭,恐將重蹈2024年失去工薪階層支持的覆轍;而全面左轉,則又可能激化黨內矛盾,引發組織分裂。馬姆達尼的勝利既可能是民主黨的轉折點,也可能成為其內部分裂的“催化劑”。
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顯示,在2024年各類選舉初選中,主流民主黨人的表現實際上超過了進步派候選人,贏得約三分之二的選票。這一數據表明,極左翼在民主黨內部的影響力仍然有限。未來的關鍵挑戰在于,民主黨能否在保持內部聯盟多元化的同時,在不同層級的選舉中,精準地匹配候選人與選區特質。
此外,馬姆達尼的政策落地也面臨諸多現實挑戰。他提出“讓紐約重新負擔得起”的競選綱領,包括凍結200萬套租金管制住房、2030年前將最低工資提至時薪30美元等。這些政策雖受基層民眾歡迎,但實施起來將面臨巨大阻力。資金需通過提高高收入者與企業稅率、加強房東與公用事業監管等措施籌集——這必將引發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歷史經驗表明,激進改革者常因理想與現實落差大而受挫。若馬姆達尼未能迅速兌現經濟承諾,恐將重蹈“占領華爾街”運動式微的覆轍。
馬姆達尼的勝選也觸發了共和黨的強勢回應。特朗普公開指責其為“共產主義者”,并威脅僅提供“最低限度”聯邦資金支持;共和黨計劃在中期選舉中將民主黨對手統一貼上“馬姆達尼翻版”的標簽,并將紐約塑造為“社會主義試驗失敗”的典型。此外,馬姆達尼的政策立場可能觸發更多對抗:其親巴勒斯坦態度易引發猶太團體與聯邦層面的反彈;而其旨在強化“庇護城市”地位的寬松移民政策,則可能招致特朗普的打擊報復。共和黨人還指控馬姆達尼在2018年入籍時隱瞞加入左翼團體經歷,要求司法部調查并啟動驅逐程序。
在美國政治極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以馬姆達尼為代表的進步派既可能加劇內部分裂,也可能為“淹沒在兩極分化中的美國”提供一劑“潛在解藥”。其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馬姆達尼自身的執政能力,更取決于民主黨能否在激進變革與政治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紐約這場“政治實驗”,將成為民主黨未來路線選擇的重要風向標。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寇恬瑞)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