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全球技術格局中,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深刻重塑經濟、社會與國際關系的基本面貌。這一技術浪潮不僅推動了產業變革與創新模式的轉型,更成為中美兩大經濟體戰略競爭的關鍵場域。在此背景下,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那些秉持技術長期主義、兼具人文視野與工程能力的青年精英的崛起,成為一個極具現實深遠意義的現象。
新一輪AI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廣泛的應用場景,但整體而言,還處在發展初期,潛在的發展動能和顛覆性影響需要足夠的時間跨度。與此同時,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本身絕不是單純的技術狂飆,會面臨多重現實制約與挑戰。在技術突進與社會規束的拉扯下,這場變革必然跨越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在這一背景下,倡導“技術長期主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六小龍烏鎮對話”,無疑是一大亮點。對話中,這些科技行業青年精英有的談到對于互聯網發展“盡頭”的思考,海量數據怎樣才能發揮最有價值的效用;有的談到大語言模型的迭代方向,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有的談到擇業的初心,腦機接口如何才能真正關照最基本的人類福祉;有的談到技術賦能之下,藝術如何煥發更融合的魅力。他們所展現的,無論是對技術本質的深刻理解、對創新節奏的理性把握,還是對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自覺承擔,正是推動人工智能走向穩健、可信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們不將AI視為快速變現的工具,而是作為需要持續投入、跨學科協作、與社會價值對齊的復雜系統。這種認知,恰恰是當前全球AI治理中所迫切需要的思維方式。
如果再聯想到當前中美在AI領域的競爭,更能深刻體會到科技行業青年精英的認知與作為的重要性。中美在AI領域的競爭,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較量,更是創新體系、人才制度與文化軟實力的綜合博弈。美國憑借其在基礎研究、頂尖人才與資本市場上的傳統優勢,繼續保持在原創算法、芯片設計等上游環節的領先;而中國則憑借豐富應用場景、海量數據資源與強大的工程化能力,迅速推進AI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在這一競爭格局中,中國科技行業青年精英展現出獨特的路徑選擇。他們既吸收全球科技發展的共同知識,也注重從本土問題與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逐漸形成一種“全球視野、本土創新”的融合范式。正如一些年輕創業者所強調的,“在技術中保留人性的溫度”,在效率與公平、創新與規范、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尋找平衡點。這種思維超越了純粹的工具理性,體現了數字時代青年在價值觀層面的日趨成熟。在中美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這種兼顧技術能力與倫理自覺的素養,勢必成為中國年輕一代科技人才參與全球對話并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優勢。
在“六小龍烏鎮對話”中,這些科技行業青年精英還不同程度地分享了他們的“來時路”。他們的成長并非偶然,而是教育、產業、政策與文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這些年輕人談論技術時,他們的眼中閃爍著不一樣的光芒。那是一種近乎工匠精神的執著。在普遍追求速成與即時滿足的時代,這種對技術長期價值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他們理解,真正的技術創新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耐心的積累,需要經年累月的專注與投入。這種技術長期主義理念,恰恰是防止技術發展陷入淺薄化、泡沫化的關鍵所在。
從這批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互聯網發展脈絡的延續與創新。他們既繼承了上一代互聯網人的創業精神與市場意識,又注入了屬于這個時代的新特質:更加開放的全球視野、更加自覺的社會責任、更加平衡的發展理念。他們不再簡單復制硅谷模式,而是從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與現實需求中尋找創新靈感;他們不再將技術局限于商業價值實現,而是思考如何通過技術解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這種承前啟后的特質,使他們有望引領中國科技行業進入更加成熟、更有內涵的新階段。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席卷而來的關鍵時點,我們需要更多像“六小龍”這樣兼具技術實力與人文素養的青年精英。“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數字時代,這句話有著更加深刻的含義。當我們在烏鎮聆聽這些年輕人的聲音,我們聽到的不僅是他們對技術的理解,更是對數字文明走向的思考。(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