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的30年間,中國經濟以年均近10%的增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其后轉入中高速追求升級版的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會議公報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可以看出,我們在高速增長中積累了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增長模式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幾重壓力之下“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考驗。如何迎接新的挑戰、開辟新的路徑,成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以創新驅動替代要素驅動
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兩位數回落至5%左右。這一調整并非主要源于周期性波動,而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體現。根據追趕型國家發展經驗,當人均GDP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后,后發優勢逐漸減弱,技術引進成本上升,傳統要素驅動模式和經濟起飛階段的高速難以持續。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資本存量與GDP之比,已由2000年的3.3升至2023年的6.8,每新增1元GDP所需投資翻番。因此勢在必行的是將原先粗放型增長的高速,轉換為集約型增長的中高速。
2024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5.2%,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0.3%;提振消費的潛力巨大,不過還有一系列堵點仍需突破;研發投入強度雖達2.69%,但基礎研究占比僅6.88%,低于發達國家15%至20%的普遍水平。2024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升至世界第10位,但核心零部件自給率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高端芯片、先進工業軟件等。升級版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亟待以創新的成功來突破。
推動經濟高質量轉型升級
面對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復雜挑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思路。其理論指導的底層邏輯與重大的實踐開拓價值,體現在以下五個維度:
第一,創新發展,再造經濟增長第一動力。新發展理念的第一條,是作為第一動力而綱舉目張的“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思想觀念的創新諸方面。創新是破解動力轉換困境的關鍵。以創新為第一動力,2025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增速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3%。
第二,協調發展,破解結構性失衡難題。協調發展推動區域、城鄉、經濟與社會等方面進一步提質升級。在區域層面,“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中西部的一系列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部署,推動要素自由流動,促使東中西部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各展潛力活力走向共同繁榮。城鄉融合方面,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2024年縣域冷鏈、倉儲、商業綜合體得到大力發展,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3%,增速高于城鎮0.9個百分點,有效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第三,綠色發展,構建可持續增長模式。綠色轉型已成為經濟新引擎。202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3億千瓦。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突破20億千瓦,達到20.17億千瓦。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75.2%。2023年,新能源汽車整車與鋰電池、光伏組件合計出口額突破1萬億元,首次超過傳統家電、家具、燈具“老三樣”,成為外貿“新三樣”。
2024年7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這將形成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
第四,開放發展,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面對逆全球化浪潮,中國以制度型開放重塑競爭優勢,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對沖“脫鉤”風險。截至2024年4月,中國已和29個國家及地區簽署22個自貿協定,區域覆蓋全球GDP的三成多;國內自貿試驗區由1個擴容至22個。根據RCEP的降稅安排,區域內90%以上的產品要逐步實現零關稅。這帶動中間品貿易快速增長,區域價值鏈黏性顯著增強。
第五,共享發展,夯實社會公平基石。共享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成果普惠化。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為46.8%,消費結構呈現“從商品到服務、從數量到品質”的鮮明特征。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推進變革
依據新發展理念,我國已實施了一系列問題導向下的引領性改革,推動經濟在多重壓力下實現平穩轉型升級。展望未來,繼續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兩步走”戰略實施,將進一步推進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
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存量資源配置。2015年啟動的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成的300多項改革任務部署,將以解放生產力的“關鍵一招”牽引作用,使我國這一特大規模經濟體的航船,“乘長風破萬里浪”。
二是需求側管理,擴大內需釋放增長潛能。在黨中央供給側改革與擴大內需統籌結合方針的貫徹中,2024年,“兩新”政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2%,其中數字消費成為新增長點。財政支持的國家“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投資,將以政府牽頭的有效投資,促進增加就業、提升景氣,帶動消費和非政府主體跟進投資,配合提振消費進一步釋放我國巨大的增長潛能。
三是新質生產力培育,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以改革深水區的攻堅克難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數字經濟賦能供需高效匹配和全產業鏈的數實融合升級發展,并以綠色低碳倒逼傳統產業集群轉型,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正展開生機勃勃的新局面,數字經濟、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四是區域和開放重大戰略,構建優勢互補空間格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經濟增長極,2024年三地經濟體量占全國的40%以上。同時,統一大市場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書寫新篇章。2025年前7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673.4億元,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373.6億元。
五是以共同富裕夯實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十四五”期間,設立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5年總量達到8505億元。到2027年,全國計劃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30萬公里。收入差距縮小、社會保障織密,中國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展,正加速推動全局向“橄欖型社會”演進。
從“總量擴張”到“提質增效”,新發展理念不僅是高屋建瓴的宏觀理論指導,更有隨之引申出的一套可量化、可落地的操作系統。展望未來,只要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進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統攬全局激發活力,以新質生產力托舉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之舟必將在風高浪急的全球競爭海洋中劈波斬浪。(作者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