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山河之美 懷敬畏之心
福建漳州南碇島,一座禁止旅游的無人島,居然成為網紅打卡地,非法包船登島十分猖獗,對環境造成諸多破壞。云南大理蒼山,一些游客無序采摘菌類、違規進入禁區,造成生態破壞及安全事故。這些事例警示我們,破壞式打卡旅游隱患不小,既影響自身安全,也危害自然環境。
當下,不少人熱衷于探訪“野景點”“小眾打卡地”。這些地方既能避開熱門景點人滿為患、景色同質化等困擾,又能獲得新奇獨特的旅行體驗。然而,許多看似“風景獨好”的旅游路線,缺乏必要設施條件,潛藏不小的安全風險和生態風險。以漳州南碇島為例,它是尚未開發的無人島,沒有正規步道,攀爬難度極大,稍有不慎就有跌落懸崖的危險。游客亂丟垃圾、露營生火以及攀爬等行為,會對島上的獨特地貌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為何此類打卡旅游屢禁不止?一是安全意識、法治意識薄弱。向往原生態的野趣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符合規定、確保安全。擅自進入未開發未開放區域游玩,一旦發生意外情況,不僅個人生命安全受到危害,還要耗費大量公共資源進行救援。二是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一些博主將“野景點”包裝成“秘境”“小眾天堂”進行推廣,卻對風險隱患只字不提,導致一些網友跟風前往。三是執法存在現實難點。我國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擅自進入未開發區域,但執行起來確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地廣人稀的地方,監管力量不足,導致違規行為難以有效遏制。
根治破壞式打卡旅游,切實守護生命安全與生態紅線,必須多管齊下、疏堵結合。一方面,針對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文旅需求,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將具備開發條件的區域轉化為正規旅游景點,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為人們親近大自然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對于明令禁止進入的自然保護區等區域,要加大執法力度,運用技術手段加強巡查和監控,著力完善景區黑名單制度等,以更高的違法成本倒逼人們嚴守法律底線。
對網絡平臺的監管,也必不可少。必須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及時清理違規信息,避免造成不良示范或誤導。此外,要大力開展文明旅游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游客的安全意識與法律意識。總而言之,山野風光雖好,切不可拿生命冒險;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覽山河之美。
(摘編自《法治日報》,原題為《破壞式打卡旅游當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