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11月4日突現回調。美股所謂“七巨頭”(蘋果、亞馬遜、谷歌、Meta、微軟、英偉達與特斯拉),除蘋果外,當日集體重挫,市值蒸發近萬億美元。這場被稱為“人工智能(AI)神話裂縫”的美股劇烈震蕩,是市場對AI概念股估值的擔憂,還是一場資本對所謂“AI泡沫”的集體覺醒?
過去兩三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幾乎席卷華爾街。英偉達的股價一度飆升至百倍市盈率,微軟與谷歌的巨額AI投入被解讀為“未來確定性”。但現實的賬本遠比故事更冷酷,“七巨頭”在2026年的AI投資計劃總額預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這樣的資本開支能否帶來相匹配的回報,仍是未知數。正如帕蘭泰爾(Palantir)公司盡管周一剛剛發布有史以來最好的第三財季業績報告,但股價仍在周二暴跌7.95%。這似乎表明,市場對AI概念股高估值的包容度正在降低。
華爾街的警示更凸顯了這一轉向。摩根士丹利CEO特德·皮克與高盛CEO大衛·所羅門11月4日在香港舉行的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相繼表示,投資者應為未來兩年內可能出現的10%至20%的市場回調做好準備。摩根大通CEO戴蒙早前更是直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財政赤字高企以及全球再度軍備化等多重風險正增加市場風險氛圍,美股“過熱”跡象愈發明顯,卻被投資者選擇性忽視。在他們看來,這場AI驅動的資本狂歡,或許已經從創新故事變為“估值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七巨頭”對美股指數的主導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僅這七家企業就貢獻了標普500指數今年漲幅的四成以上,整體市值占比超過30%。這種高度集中帶來的脆弱性,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結構驚人相似。正如一家美國媒體的評論所言:“AI交易的這次暴跌,更像是一場必要的清醒?!?/p>
然而,從宏觀經濟視角看,這一回調并不意味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AI投資雖然短期拖累利潤,但長期可能帶來生產率年均1%—2%的提升。據麥肯錫估算,到2030年,AI有望為全球經濟貢獻7萬億美元的價值,比傳統AI或分析認為的潛在經濟效益高出50%。不過,這屬于理想狀態,AI投資能否轉化為商業回報,依然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從歷史角度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資本泡沫?;ヂ摼W泡沫曾令納斯達克市值縮水八成,但正是那次“過度投資”鋪就了寬帶與云計算的基礎設施,造就了今日的云計算與數字經濟時代。AI浪潮亦然,它或許正處于從狂熱敘事向理性建設的轉折期。正如有分析指出,AI的應用普及速度甚至超過當年的互聯網,但真正的商業化落地仍需經歷“從概念到效益”的漫長周期。這就可以理解戴蒙對“AI泡沫”的回應:“AI是真實的,整體上會帶來回報。就像汽車或電視產業最終都帶來了巨大價值,但大多數參與者并沒有獲得好結果。”
事實上,這場美股調整提供了一個觀察美國經濟的寶貴窗口。美聯儲今年最后一次議息會議是否降息,目前并不明朗,但由于美國政府“停擺”,包括通脹在內的多項數據延遲發布。美國財長貝森特堅稱美國經濟部分領域可能已經陷入衰退,呼吁美聯儲加快降息步伐。資本市場的波動,也暴露出美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過度依賴科技股拉動的“虛擬繁榮”與財政赤字高企的“實質風險”之間的張力,正在上升。
從全球視角看,美國AI概念股的暫時性受挫并不意味著科技競爭的降溫。美國企業對AI的高投入與高估值模式正在遭遇現實檢驗,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AI基礎設施、算力生態與產業落地上的穩健推進,很可能在下一個周期中展現后發優勢。
美國資本市場的短期震蕩,并不會改變技術變革的長期方向。市場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當虛高回調、估值回歸,創新才可能回到理性與長期主義的軌道。未來屬于能在理性中堅持創新的國家,而非沉溺投資幻象的資本。(作者是財經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