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代表中國自身的經濟成就,更預示著一個深刻影響全球格局的歷史性時刻。屆時,一個經濟實力雄厚、治理能力卓越的中國,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引擎,為國際秩序帶來新的均衡與變革契機。
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最直接的貢獻在于承擔著全球經濟的“穩定之錨”與“最大市場”角色。“穩定之錨”意味著,中國龐大的經濟總量和強大的內需市場,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最可靠的支撐。在國際經濟波動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市場的穩定性將成為各國企業規避風險、布局未來的重要考量。而“最大市場”則意味著,到2035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大至7億—8億人,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和進口國,直接帶動全球對高端制造、優質農產品、金融文化產品等領域的巨大需求,為各國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此外,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結構性變化,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梯度轉移。而中國將更多地扮演“資本、技術和中間品”提供者的角色,通過技術溢出和產業協作,推動全球產業鏈向更高附加值環節升級,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再平衡。
中國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地緣政治和文明進程的深刻變革。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國防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目標,這清晰地表明,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將具備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全球治理話語權。國際秩序將加速從“西方主導”向“多元共治”的多極化格局演進。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發展倡議等,其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將顯著提升,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實力的躍升也必然帶來國際關系的深刻調整。在前沿科技、關鍵產業鏈等領域,中美等大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地緣政治博弈也可能加劇。但與此同時,這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也將推動新的國際平衡逐步建立,迫使各國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尋求新的動態均衡。
中國的發展道路本身,將成為影響全球發展理念的重要范本。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將有力證明后發國家完全可以通過自主探索,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這將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世界提供一個全新的、成功的現代化樣本。例如,中國“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的模式、長期目標接續推進與五年規劃科學統籌相結合的制度優勢,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借鑒的路徑。這種模式的成功,將深刻影響全球發展理念,促使各國重新思考和探索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行業研究部助理研究員吳奇聰)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