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夕陽紅”:不僅老有所養,更要老有所樂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詩意的描繪承載著人們對老年美好生活的向往。當“銀發浪潮”以超預期的速度奔涌而來,如何讓這片“晚霞”真正紅得絢爛,讓“老有所養”從美好愿景化為生動現實,成為一道時代必答題。
認清“時”與“勢”是行動的前提。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過去,我們或許更多看到的是養老壓力、社保挑戰與家庭重負。但今天,我們必須以更全面、更積極的視角來審視這片“銀發海洋”。龐大的老年群體不是社會的“負資產”,而是蘊藏著巨大潛力的“長壽紅利”。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智者,有消費能力漸長的“新老年”,有渴望繼續實現社會價值的活力群體。從“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到“社會養老”的現代體系,再到“積極老齡化”的價值追求,養老的內涵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我們面臨的,不僅是為長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線任務”,更是滿足其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更高追求”。
實現“老有所養”,首在筑牢物質生活的保障基石。這個“養”,基礎是物質生活的安康。這就需要持續夯實三大支柱:一是筑牢社會保障的“壓艙石”,持續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養老金水平,并完善醫療保險體系,構筑起抵御疾病風險的堅固防線;二是要打造居家社區的“暖心巢”,將資源向社區和家庭傾斜,大力發展“十五分鐘養老服務圈”,讓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服務觸手可及,讓“原居安養”成為最溫情、最主流的選擇;三是對于失能、半失能及高齡老人,還需培育機構養老的“專業隊”,推動養老機構提質增效,發展醫養結合,提供穩定、專業、有尊嚴的長期照護服務。
新時代的“老有所養”,也指向精神的富足與生命的活力。助力長者打開生活的“新視界”,讓晚年生活“潮”起來,科技賦能是關鍵一環。智能技術不應是橫在老人面前的“數字大山”,而應成為幫助他們便利生活的“得力助手”,要開發適老化數字產品,幫助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在信息化浪潮中保有從容與自信。與此同時,文化浸潤同樣重要。要大力開放公共文化資源,支持興辦各類老年興趣社團。要搭建社會參與的舞臺,鼓勵低齡、健康的老年人投身公益,在奉獻中收獲尊重與價值,感受“退而不休”的生命活力。
守護“夕陽紅”是一項宏大的社會協奏曲,需要全社會奏響合力強音。政府要當好“指揮家”,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法規,強化財政投入;市場要當好“生力軍”,敏銳捕捉銀發經濟的新藍海,開發優質產品與服務;社會要弘揚“尊老風”,鼓勵各類組織和志愿者積極行動,營造“人人為老,老為人人”的和諧氛圍;而家庭,作為永遠的“溫暖港”,更需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讓“常回家看看”的陪伴與關懷融入日常。
守護“夕陽紅”,助力“老有所養”,關乎每一位公民的未來,衡量著一個社會的文明高度與溫度。讓我們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以“事事落到實處”的行動力,匯聚每一束光、每一份熱,共同織就一張有溫度、有韌性、有活力的養老保障網。當萬千晚霞映紅天際,我們迎來的,將是一個不僅老有所養,更能老有所樂的嶄新時代。(中國網特約評論員徐輝冠)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蔡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