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破“發展必然高碳”的傳統邏輯
李志青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力爭于2030年前碳達峰不僅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更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面向“十五五”開局,中國正以沖刺的姿態推進碳達峰行動,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其背后蘊含著深遠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與全球意義。
首先,綠色低碳轉型的成就顯著,挑戰猶存。“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低碳轉型邁出堅實步伐,為實現碳達峰奠定了良好基礎。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24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4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比重超過50%,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8.5%,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約13.5%和18%,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十年全球第一,市場滲透率超過40%。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89%,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4.1%。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行,覆蓋年排放量約45億噸的電力行業,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然而,挑戰依然嚴峻。能源系統轉型面臨結構性矛盾,煤電仍承擔主要保供任務,風光發電的波動性對電網安全構成壓力,儲能、氫能等關鍵技術尚未完全突破。部分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強度高,區域間綠色轉型不均衡。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核心裝備與材料仍存在“卡脖子”風險。綠色生活方式尚未全面普及,公眾參與度有待提高。國際上,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綠色貿易壁壘加劇,全球氣候治理博弈復雜,中國綠色轉型面臨外部壓力與合作機遇并存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碳達峰不僅是環境目標,更是經濟轉型、技術革新與制度變革的系統工程,成為未來五年綠色發展的重中之重。
其次,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具有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方面,碳達峰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它促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通過能源革命和技術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發展對環境的代價,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同時,碳達峰有助于提升國家能源安全,減少對化石能源進口的依賴,增強經濟系統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動提出“雙碳”目標,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這不僅增強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也推動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低碳發展路徑借鑒。中國在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輸出和產能合作,正在重塑全球綠色產業鏈。
短期而言,碳達峰行動將推動能源、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加快減排步伐,形成綠色投資熱潮,帶動就業和技術創新。長期來看,碳中和將重塑國家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明確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這一目標的設定,標志著碳達峰不是“到點即止”的靜態節點,而是動態減排進程的起點,體現了中國持續推進綠色轉型的戰略定力和行動決心。
再次,以“四個‘加快’”穩步實現碳達峰。未來五年是實現碳達峰的沖刺期,必須聚焦重點領域,強化系統施策,以四個“加快”為核心路徑。
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推進水電、核電建設。加快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儲能系統布局,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和安全穩定性。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探索綠氫在鋼鐵、化工等難減排行業的替代應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完善綠電交易機制,推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和跨區輸送。
二是加快工業領域深度脫碳。實施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推動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行業能效提升和工藝革新。推廣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試點示范,探索工業流程電氣化改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三是加快交通與建筑綠色轉型。全面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公共交通電動化。發展綠色航運和低碳航空。推廣綠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材。
四是加快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管理。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碳匯監測與核算能力,探索建立碳匯交易機制,激活生態系統的“綠色銀行”功能。
最后,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實踐具有全球意義和價值。中國沖刺碳達峰的實踐,不僅是一場深刻的國內變革,更具有廣泛的全球意義。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推進綠色轉型,打破了“發展必然高碳”的傳統邏輯,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低碳發展路徑。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生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正在成為全球公共產品。
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成功,將極大推動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中國力爭如期實現碳達峰,將為全球溫控1.5℃目標貢獻顯著減排量。同時,中國通過南南合作、綠色投資、技術轉讓等方式,助力其他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沖刺碳達峰,不僅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更是為了創造綠色價值——經濟的新增長極、治理的現代化路徑、安全的堅實屏障。這一進程彰顯了中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自覺,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智慧與方案。未來五年,中國將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書寫綠色低碳轉型的壯麗篇章,讓美麗中國不僅成為現實,更成為引領世界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燈塔。(作者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美麗中國理念是制度創新的典范
【西班牙】 胡里奧·里奧斯
中國重申對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的承諾——推動本國成為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的引領者,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二十屆四中全會)釋放的最重要信息之一。
因此,會議不僅確認了近年來確定的發展方向,更清晰闡述了中國的發展邏輯:將環境可持續性作為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核心地位且貫穿各領域的組成部分,這一理念已然明確。
二十屆四中全會官方公報多次明確提及環境目標,以及建設 “綠水青山” 現代化國家的愿景。這一理念再次被強調,凸顯生態文明建設并非輔助目標,而是這個國家長期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由此可見,中國對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的承諾態度明確。這意味著中國將持續推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力爭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中國還提出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是,這一進程不僅涉及技術與產業,還關乎社會習慣、制度規范,以及面向消費者和普通民眾的激勵措施。
這些舉措絕非停留在口頭承諾層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融合,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元素。由此,一套更連貫、更系統的綠色發展政治路線圖已然形成。該路線圖有望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增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為中國與國際伙伴(包括歐洲伙伴)在環境合作領域創造協同效應。
未來數年,要同時平衡經濟增長、能源安全與減排目標,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以構建一個更清潔、更靈活、更現代化,且能整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體系。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攻克關鍵技術、建設輸電基礎設施并提升儲能能力,是一系列成本高昂且錯綜復雜的任務。
即將到來的 “十五五” 時期預計將重點強調能源自主、提升能效、減排以及發展綠色技術。鋼鐵、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或將推進電氣化改造、技術升級,并逐步替代化石燃料。在這一新框架下,被認定為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產業(包括先進技術、新能源、創新材料)將獲得優先支持。而高耗能行業則需通過提高能效、應用碳捕獲技術或推進電氣化來實現轉型。
中國已(在相關領域)取得顯著進展:2024 年,以風能、光伏為代表的清潔電力滿足了中國84%的新增電力需求。與長期以來的優先事項一致,新規劃將進一步推動清潔交通體系建設與物流優化,并通過可持續城市規劃、綠地整合及控制城市無序擴張,推動住宅領域脫碳。此外,通過振興鄉村、修復生態系統、擴大森林面積、開展流域和土壤治理等舉措強化 “生態屏障”,也將繼續作為重點工作推進。
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中國環境政策的每一步推進或遲滯,都會對原材料供應、技術流動、國際貿易乃至全球氣候治理成果產生深遠影響。從國際氣候合作的視角來看,中國更為明確的承諾釋放出積極信號。這既體現了中國的政治意愿,也彰顯其對相關監督機制的遵循。
憑借推動脫碳的龐大產業與金融實力、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以及政府主導的創新政策,中國能夠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重要貢獻。這些要素共同作用,有望穩定并加速全球綠色轉型進程,而中國也已準備好以可靠、開放的姿態推進這一進程。特別是,中國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的實踐,可通過降低發展中國家獲取清潔技術的成本,對全球產生立竿見影的積極影響 ,從而推動全球氣候承諾更快兌現。
未來五年,依托產業規模、金融實力,以及國家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綠色金融等工具的深化發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穩定器”與“加速器”。然而,公信力的構建并非中國一家的責任:國際社會需以務實的態度回應,通過技術合作、聯合融資、共享標準以及為清潔技術貿易提供便利等方式形成合力。
當前,中國在全球綠色產業鏈中占據關鍵地位,影響力與國際合作潛力巨大,這使其成為各方利益相關者進入或擴大綠色市場合作的重要伙伴。在關鍵制造技術領域,中國具有顯著優勢——尤其在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及儲能電池等產品的全球產量中,中國占據相當大的份額。
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市場。新的五年規劃所明確的戰略重點,預計不僅將推動產能擴張,還將促進系統性創新與基礎設施建設,為制造商和服務商提供穩定的規模化需求保障。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與積極的政府政策相結合,催生出高度整合、全面覆蓋的綠色生態系統。這降低了大型綠色項目的實施壁壘,提高了運營效率。
未來數年,中國的綠色技術能力有望持續保持優勢和價格競爭力,進而加速全球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推廣應用。這一態勢將為全球脫碳進程提供支撐,并為推動跨境商業合作與機構伙伴關系作出重大貢獻,從而使國際社會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
在全球氣候治理面臨挑戰的當下,美麗中國理念既是政治決心的體現,也是制度創新的典范。這一理念的全球意義,并非在于提供一套 “放之四海而皆準” 的模式,而在于證明可持續發展能夠作為國家治理的一項原則被制度化。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強調,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它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不僅是單純的環境保護,更是將發展與自然的關系重構為一種文明準則。其目標是實現從“污染治理”的邏輯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轉變。
毋庸置疑,此次全會對實現“美麗中國”的強調,將強化中國的環境外交,并構建一套愈加連貫、制度化的引領模式——不僅源于經濟實力,更植根于文化與倫理層面的敘事。在這方面,世界有許多向中國學習的地方。(作者是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創始人及榮譽顧問,穆弈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