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淪為“外資墳場”?

近日,印度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印度凈外國直接投資(FDI)罕見跌至負值,為-6.16億美元。這一數據揭示了在“增長最快經濟體”“人口第一大國”“鍍金時代”等光環之下,印度正面臨資本悄然“出逃”的沉重現實。
印度的外資撤離并非偶然。2024—2025財年,印度凈FDI從上一財年的近100億美元驟降至3.53億美元,同比暴跌96.5%;至2025年5月,凈FDI更跌至僅3500萬美元,同比下滑98%。分析指出,這一斷崖式下跌主要源于外資大規模撤資與利潤匯出,疊加本土企業加速對外投資。而印度央行竟然將其解讀為“市場機制成熟”“流動性增強”的信號,企圖掩蓋外資對印度長期信心不足、傾向于短期操作的事實。
印度何以淪為“外資墳場”?答案或許藏在“印度制造”這一宏大敘事背后的現實落差之中。
自2014年啟動“印度制造”計劃以來,印度政府著力改善營商環境、推出行業激勵政策、完善基礎設施,試圖借助人口紅利、市場潛力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東風,實現“世界工廠”之夢。然而,十年過去,“印度制造”仍是鏡花水月:制造業占GDP比重不升反降,就業拉動遠不及預期,外資“引得來、留不住”的窘境持續凸顯,吸引力甚至不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究其根源,印度經濟生態與治理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障礙,構成了投資環境的系統性缺陷。
其一,法律與監管環境高度不確定。印度法律體系素有“高標準立法、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之名。其法規體系龐雜、內容模糊,在商業與經濟領域存在大量涉及刑事處罰的條款,極大推高企業合規成本與運營風險。政策層面,政府在關稅、外資持股比例、環保標準等方面頻繁變動,中央與地方對法規的解釋時有差異,令投資者難以形成穩定預期。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對外國企業“選擇性執法”漸成常態,多家知名外國企業在印度遭遇監管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印度政府信譽,加劇外資對資產安全與投資回報的擔憂。
其二,行政效率低下,程序繁瑣拖沓。在印度,企業從設立、運營到擴建,均需跨越諸多審批環節,獲取多個部門的“無異議證明”。繁復的程序、可能的審批延遲與腐敗風險,均顯著推高了外資的時間與合規成本。以旨在吸引大型投資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為例,其審批緩慢、補貼發放滯后的弊端飽受詬病。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印度在“開辦企業”一項排名第136位,需經歷10道程序,耗時約18天——而實際耗時因文書復雜與審查效率問題,往往遠超于此。企業退出同樣艱難,注銷或關閉子公司須經歷漫長復雜的法律程序。據印度媒體統計,2014年至2021年間,共有2783家外資公司關閉在印度的業務;2018年至2022年間,退出印度的外資企業數量甚至超過新進入者。
其三,基礎要素制約突出,用地與用工問題難解。印度土地所有權記錄混亂、產權爭議頻發,加之征地法律嚴格,使工業用地獲取極為困難,常引發法律糾紛與社會抗議,成為制約制造業投資的主要障礙之一。勞工法方面,印度對解雇員工、裁員及關閉工廠設置了嚴格限制與復雜程序,極大抬高了勞工保護的門檻,使企業在經濟波動或產能調整時缺乏靈活性,抑制了固定資產投資意愿。此外,印度的電力、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仍相對落后,不少外資企業不得不自備發電設備、修繕道路,從而進一步推高運營成本。
總體來看,印度雖坐擁巨大的人口紅利與市場潛力,卻由于營商環境中存在多重問題,難以成為眾多外資企業青睞的投資目的地。在全球化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印度若不能盡快改善營商環境、重建外資信心,摘掉“外資墳場”的帽子,“印度制造”的雄心,恐怕終將淪為一場空談。(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琴)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