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產業邁向創新驅動的轉型之門
陳端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站在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作出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的重大部署,為新時代破解發展難題、贏得戰略主動錨定方向。當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演進,國際競爭圍繞創新主動權的博弈日趨激烈,唯有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核心支撐,統籌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方能在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突破中掌握先機,為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首先,深刻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內涵。科技自立自強與新質生產力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深刻變革的時代注腳。從戰略維度看,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引擎,打破傳統增長的路徑依賴,讓生產要素在重組中迸發新活力,讓產業能級在跨越中邁向新高度,其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形態的集中綻放;而科技自立自強,正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根與魂,我們既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把住方向盤,堅決守牢產業安全的生命線,又要在全球創新鏈頂端主動搶占產業變革的制高點。
從時代特征看,數智化浪潮中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正以系統協同之勢重塑創新生態。在創新要素層面,數據成為“新石油”,算力化作“新電力”,推動技術、人才、資本與數據深度交融,突破單一要素驅動的桎梏,催生出 1+1>2 的倍增式創新效應;在創新主體層面,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擰成一股繩,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共同體,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在創新生態層面,我們以教育筑基夯實人才沃土,以科技突破點亮技術燈塔,統籌布局創新平臺、完善政策體系,憑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多維度攥指成拳,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澆灌雨露。
從實踐要求看,科技自立自強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必須緊扣數智化時代的產業變革機理。瓦特 × 比特的技術聚變,讓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雙向奔赴,重塑生產流程、效率邊界與價值創造模式;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雙向賦能,讓跨領域協作成為常態,加速催生足以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滲透,推動“互聯網 +” 向“ AI + ”進階,讓新一代信息技術從輔助工具升級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這些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既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答卷,更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動能。
其次,傳統產業在數智賦能中實現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是我國工業體系的壓艙石,是支撐經濟大盤行穩致遠的根基所在。此次全會明確提出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其核心路徑,正是依托我國完整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與制度統籌的組合優勢,以數智化賦能為金鑰匙,打開產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之門,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躍升,其本質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存量經濟領域的落地實踐。
機械制造行業的數智化轉型,堪稱“規模優勢+創新效能”協同發力的典范。依托全球最完整的機械制造產業體系,我國在機床、重型機械等領域已搭建起從零部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護城河;通過統籌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職業教育為產業輸送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高校與科研院所圍繞智能控制、精密制造攻堅核心技術,企業則以創新主體身份將技術成果變現為生產能力。這種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以創新效能激活規模優勢,形成規模托舉創新、創新激活規模的良性循環。
造船行業的競爭力提升,生動詮釋了“數智賦能+全球市場”的聯動效應。憑借超大規模市場需求與產業集群的引力,我國造船業在常規船舶領域已站穩全球競爭的 C 位;數字孿生、虛擬仿真等數智技術又為其插上新翅膀——重構船舶設計、建造與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進一步縮短建造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更推動船舶產品向智能化、綠色化提檔升級,在全球高端造船市場的份額穩中有進。
再次,新興產業在創新突破中培育增長引擎。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引擎。此次全會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集群發展,其核心要義就是依托制度優勢與市場優勢,構建創新突破—集群協同—生態完善的發展體系,通過統籌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激活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讓新興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搶占全球競爭的新優勢。
新能源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深刻演繹了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雙輪并進的協奏曲。一邊是超大規模能源消費市場釋放強勁需求,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一邊是地方政府精準施策搭臺賦能,結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新能源產業向集群化抱團發展,從原材料供應到核心部件制造,再到終端應用場景落地,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環環相扣,讓技術迭代加速跑,讓生產成本往下走。如今的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我國在全球競爭中底氣十足的優勢領域,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航空航天與低空經濟產業的崛起,是戰略引領下生態培育的精彩篇章。我國通過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重大戰略工程牽總頭,統籌全國創新資源擰成一股繩,帶動航天器制造、航天材料、衛星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齊頭并進,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低空經濟作為后起之秀,近年來在無人機研發、低空物流、航空旅游、應急救援等領域亮點紛呈,逐步構建起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的完整生態閉環。在此過程中,教育體系為產業培育跨學科專業人才,科技領域為產業攻克核心技術,人才資源向產業集聚。正是這股合力,既拓展了產業應用的邊界,又培育了經濟增長的新極點,讓世界看到中國新興產業的創新活力。
最后,未來產業在前瞻布局中搶占戰略制高點。未來產業是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戰略必爭地,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核心抓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深層考量,就是依托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與高水平對外開放,讓中國在未來全球產業競爭中先發制人。
在通信革命的浪潮中,第六代移動通信(6G)是萬物智聯時代的數字底座,是重構全球數字經濟格局的關鍵變量。我國提前布局 6G 技術研發與標準制定,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攻關,目標直指 2030 年后 6G 產業化進程中的標準制定權、技術話語權、產業主導權。從戰略價值看,6G 的突破將推動通信技術從服務于人向服務于萬物跨越:偏遠山區的孩子能通過 6G 享受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基層群眾能在家門口獲得三甲醫院的遠程診療服務,智能交通能實現車路協同的零延遲,數字孿生能讓城市治理更智慧;圍繞 6G 形成的技術集群與產業生態,更將帶動芯片、元器件、軟件等上下游產業升級換代,為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水。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藍圖,是應對全球競爭的戰略抉擇,更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傳統產業的數智化升級到新興產業的集群壯大,從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到“三個強國”的協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已成為貫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成為破解發展難題、贏得戰略主動的核心支撐。(作者是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
我見證中國經濟結構巨大轉變
【索馬里】和丹·奧斯曼·阿布迪
中國“十五五”規劃描繪的藍圖備受全球關注。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時刻,這些規劃揭示了中國如何解讀全球變化及應對之道。經濟波動、技術變革加速以及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和人口壓力,正在重塑全球發展格局。這些現實凸顯了長期愿景、嚴謹規劃和制度適應性的重要性。十五五規劃讓我們深入了解一個全球主要參與者如何應對并影響這些持續變化的形勢。
新質生產力和更強的自力更生能力,體現了中國向以創新、人才和先進技術為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這表明中國經濟正在從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重工業擴張的舊模式,轉向由創新、數字化能力和先進技能驅動的新模式。增強科技能力、追求高附加值并將環境可持續性置于經濟規劃的核心位置,表明繁榮不再僅僅依賴于規模。中國2035年的遠景目標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方向,強調現代化必須轉化為對人民生活和國家能力的切實改善。
自“十一五”時期以來,我一直在中國生活、學習和工作,見證了中國經濟結構和全球角色的巨大轉變。中國從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規模為主導,邁進以數字服務、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衛星應用和科學探索為特征的新時代。這一演變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其路徑上:持續投資于人力發展、強有力的制度性協調以及能夠根據實際變化調整和重新制定戰略的能力。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并非在孤立地追求科技實力。在自身取得進步的同時,中國也積極推動國際發展與合作。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正體現了這樣的信念:全球性挑戰需要共同的解決方案,技術必須服務于包容性發展,而非加劇國家間的差距。這些宏觀框架表明,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在新興領域引領發展與支持其他地區進步,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日益體現出這一邏輯。以往側重于傳統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今已拓展至對非洲未來競爭力至關重要的領域:氣候適應型農業、數字化治理、清潔能源、技術教育以及更強大的數據系統。無論是引入菌草技術以加強糧食安全與改善民生,建立魯班工坊為非洲青年培訓實用技能,還是推廣已在多國見效的數字預警與貿易便利化工具——這些都表明,中非合作正日益轉向知識驅動,并著眼于長遠發展。只有當社會具備了能夠持續管理、適應并推廣相關技術的技能與制度時,技術才能真正創造持久的價值。
索馬里正處在自身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今年適逢索中建交65周年,兩國關系奠基于相互尊重,并在彼此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保持了長期合作。隨著雙邊關系提升為戰略伙伴關系,合作內容也日益契合索馬里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優先事項。索馬里的國家轉型計劃和2060愿景闡述了一項全面戰略,旨在釋放索馬里海岸線與海洋經濟的巨大潛力,利用現代科技振興農業,推廣可再生能源以供社區和企業使用,通過數字化強化公共服務,并大力投資于索馬里青年的創造力與技能培養。
作為工業化進程中的后發國家,這在許多方面對索馬里而言反而是一種優勢。我們國家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更可持續、數字化賦能且高效的系統已變得觸手可及且成本可控。我們并非要全盤顛覆傳統結構,而是有機會從起點就設計出符合21世紀需求的制度體系。通過推動漁業與物流業的現代化,我們在本土創造價值,而非將發展機遇拱手讓人。通過投資數字公共服務,我們強化了問責機制,重建了社會契約中的信任。通過加強人力資本建設,我們確保國家的經濟轉型不僅由索馬里人親手推動,更能由索馬里人自主擁有、主導并持續受益。
這樣的機遇遍及整個非洲。技術與創新能夠使各國從脆弱變得有韌性,并從消費模式轉變為生產模式。然而,真正的進步不僅僅在于引進設備,還需要具備監管和利用數字基礎設施的治理體系,能夠培養年輕人適應新興產業所需的教育體系,以及能夠讓新行業得以扎根的政策和融資框架。中國的發展經驗表明,當存在統一的長期愿景時,國家的優先事項、產業政策和人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
韌性無法憑空形成,必須通過遠見卓識、投資以及能夠隨著新機遇出現而進行調整的發展結構來培育。對于在壓力下努力實現現代化的非洲國家而言,中國路徑所蘊含的原則具有指導意義。宏大的國家目標、協調一致的制度安排以及將社會福祉視為經濟成功的根本要素,都是實現持久變革所必需的基礎。(作者是索馬里駐華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