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8日,第47屆東盟峰會及系列會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在此期間,吸引媒體聚焦的除東帝汶入盟和東盟再次擴員外,還有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正式簽署。這意味著,自今年4月美國政府“對等關稅”提出以來,世界經濟變局的加速演進與周邊格局所形成的深度聯動進一步呈現。
在此背景下,東盟國家是“對等關稅”的重災區,卻也是當前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展現前所未有的戰略自主和高度自信心,在塑造地區韌性、包容發展和共同維護全球多邊經貿秩序方面與中國等國家既有高度共識,更有一致行動。
如今,世界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世界經濟領域尤為顯著。這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其一,全球化傳統發展的時代正在趨向終結,在面臨“逆全球化”等諸多挑戰的同時,呈現出區域化和多中心化的特點;其二,全球經濟發展的動能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影響,正處在轉換的窗口期,數字經濟、藍色經濟、綠色經濟與智能經濟等經濟新領域正在躍升為各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搶占的高地;其三,國家間經濟合作與往來日漸呈現出政治化、安全化的色彩,西方國家的“小院高墻”“友岸外包”“中國+1”包含著滿滿的對華“脫鉤斷鏈”意圖。“對等關稅”更是前所未有地展現了美國對全球經貿伙伴的霸凌,大國戰略競爭與安全博弈在國際經濟方面呈現得越來越淋漓盡致。世界經濟變局的加速演進正在東南亞上演,而東盟地區國家一方面淪為“對等關稅”的重災區,另一方面卻以其亮眼的經濟發展成就與韌性,展示出作為中間地帶和樞紐的角色。
“對等關稅”無疑是今年東盟國家對外經濟議程中的核心議題之一。這一議題的凸顯,深層根源在于東南亞地區在全球經濟合作中扮演的獨特角色——作為產業鏈、價值鏈與分工鏈的中間樞紐。在大國戰略博弈的背景下,這一區位優勢曾為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帶來顯著紅利,使其成為國際資本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不僅如此,越南等地區國家也正在躍升為世界新興的生產工廠和貿易通道,包括資本品和中間產品在內的貿易在東南亞國家國際經濟合作中占據著很高的比例。
面對世界經濟變局和不斷增強的“選邊站”壓力,東盟國家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戰略自主和韌性,以鞏固自身“中心性”地位為依據,以發展的韌性及包容為原則和目標推進區域發展與國際經濟合作。
為實現這一目標,東盟國家對內強化經濟共同體建設,例如推動《東盟數字經濟框架協議》(DEFA)、東盟貨物貿易協定(ATIGA)第二議定書的修訂。對外,東盟則致力于深化現有合作、拓展新伙伴關系,以編織新的國際貿易網絡來增強區域韌性。
建立和推動全球最大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全面生效落實及其持續深化是近些年來東盟以自身為中心增強區域發展韌性與包容性極具代表性的舉措,而依據今年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所言,馬來西亞舉辦第五屆RCEP領導人峰會將繼續為該協定的落實與深化注入新動力。
今年,東盟與中國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談判與簽署,以自貿區3.0版的“蝶變”來直面世界經濟變局加速演進和“逆全球化”“對等關稅”等外部挑戰,緊扣新科技革命、工業4.0的大潮與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要求。
作為雙向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深化、拓展與成熟的同時,也雙向展現出對包容與韌性的堅定承諾,更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五大經濟體的地位共同成為區域發展韌性與包容性進步的關鍵支柱。(作者是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