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圍繞稀土議題的動向備受關注。歐盟個別高官宣稱中方管制措施“不合理且有害”,德國《商報》更是強調在稀土問題上,歐洲人的忍耐已到極點。德國、法國及波蘭還想提出報復措施,包括對華加征關稅及投資審查等所謂“核選項”。
稀土議題,看似是去年歐盟對華加征關稅的博弈延伸,是一場深層次產業戰略角力,實則不止于此。不可否認,歐洲國家對稀土的依賴度很高,在關鍵材料的把控上缺乏主動權。既然有短板,就不應該在中歐經貿合作領域使絆子、耍心眼,更不應該在中歐談判中威脅責備。
歐方對稀土的過度關注和炒作,恰恰反映出歐洲領導層的戰略焦慮心態,并折射出“布魯塞爾效應”。長期以來,歐洲發達國家為謀取更大利益、保護自然環境,把資源型、高耗能的產業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稀土產業隨之成為歐洲的一大短板。相反,歐洲十分重視通過歐洲規制主義拓展其軟實力影響,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到傳播歐洲規范,從制定各類標準到奉行歐洲價值觀外交,歐盟儼然成為全球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綠色發展規制的主導者和立法者。
“歐洲規范型力量”和“布魯塞爾效應”這兩個概念是英美學者提出來的,它們集中體現了歐盟如何運用軟實力來增強其全球影響力的做法,通過制定并輸出歐洲規制和標準,在全球范圍擴散歐洲的效應。比如,通過“歐洲規范性力量”,歐盟近年來制定并在全球推廣一系列規制法規,包括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人工智能框架公約》《關鍵原材料法案》及《反脅迫工具法案》等,憑借歐洲統一大市場、龐大的消費群體和經濟影響力,許多國家被迫進行相關立法改革,向歐盟法規靠攏,從而形成跟隨歐洲的“布魯塞爾效應”。
回到稀土議題,歐盟為迫使中國讓步,意欲祭出《反脅迫工具法案》及《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等“殺手锏”,但將稀土問題政治化、泛化國家安全的后果能否承擔?歐盟方面在關鍵材料的先天不足短期內難以改觀,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時候,布魯塞爾還放不下面子與中方好好溝通,一些人反而橫加指責,這是西方傲慢心態在作祟。
當前,美歐一些國家把中國視為“對西方霸權體系的挑戰”。歐洲少數國家和部分政客站在“跨大西洋同盟”的角度,對中國抹黑、施壓,表面上看是美歐國家聯手遏制中國,其實不然。當前華盛頓奉行的是“美國優先”原則,注定了美國只會利用歐洲,并不會真正顧及歐盟的利益訴求。歐盟如果一味追隨別人的指揮棒去遏壓中國,不但得不到多少好處,哪一天中美達成共識、握手言和時,歐盟的處境就會更加尷尬。
當前,歐洲經濟社會面臨復蘇困境和多重危機,亟需歐洲精英階層直面資本主義制度弊端,采取類似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而不是抱殘守缺,繼續秉持自我欺騙的傲慢與偏見。從歐方在稀土問題上表現出來的焦慮與無奈來看,實際上體現出來的是歐盟對華政策的矛盾心態和兩難抉擇。
歐盟既想要遏制中國,又不得不與中國合作,歐盟對華聲稱要“去風險”卻又離不開中國的稀土。出于維系西方霸權的邏輯思維,歐盟遏制崛起的中國同大西洋彼岸可能有戰略共識,但在美國眼中歐盟充其量只不過是華盛頓的一枚戰略棋子。事實上,華盛頓都不敢輕易談對華“脫鉤”,與中國經貿關系深度耦合的歐洲就更不能輕易說“斷鏈”了。
放眼今日的歐洲,“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歐洲出口造成較大傷害。歐洲地緣沖突、能源危機和供應鏈短缺,嚴重影響歐洲的競爭力和經濟復蘇。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歐盟本應關注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而不是把矛頭指向中國,對華采取威脅施壓的政策。
這樣做,只會本末倒置,動搖中歐關系的基石,錯失中歐合作的良機。這不得不令人深思:與中國對抗到底能夠給歐洲社會和民生帶來福音,還是能夠轉移社會矛盾和大眾視線?中國政府對歐外交一貫奉行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原則,在歐洲稀土供應告急的當下,奉勸歐洲當政者要三思而后行,理性處理好歐中雙邊關系。(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