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一架從印度加爾各答直飛中國廣州的客機在白云機場降落,這趟首航即滿座的航班,標志著中印暫停5年多的直航正式恢復。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也是鄰國,直航暫停5年多,實在有點匪夷所思。法新社用“兩個亞洲大國謹慎地重建關系”來定義此次直航,彭博社則將其描述為“世界兩大經濟體關系升溫的最新跡象”。印度政府表示,航班恢復將促進“人員往來”并助力“雙邊交流逐步正常化”。的確,此次復航的意義不止在于兩國航線的暢通,也代表雙方向著關系正常化邁出了必要一步。
過去一段時間,中印關系經歷了從波折到向好的關鍵轉變。從疫情沖擊到邊境摩擦,從經貿的波動到人員往來的停滯,一度讓雙方的合作潛力被嚴重低估。此次直航恢復,是中印兩國認真落實今年8月天津領導人會見重要共識的又一舉措。習近平主席在同莫迪總理會見時指出,做睦鄰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實現“龍象共舞”,應當是中印雙方的正確選擇。莫迪總理也回應稱,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對手,共識遠大于分歧。正是這份共識,使中印關系重新找回了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彼此的方向感。
以兩國領導人外交為引領,中印關系迎來持續回暖的戰略窗口。上個月,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額同比增長超16%,對中國的出口額更同比飆升約34%;上周,印度排燈節期間,兩國士兵在實控線沿線的多個邊境點互贈糖果。中印恢復直航的一幕在這些“背景板”下出現,并不令人意外。直航復航的深層動力,則源于中印經貿和人文往來的強勁內生需求。
當然,恢復直航只是中印關系重回正軌的第一步,兩國之間還有太多需要恢復的往來。過去五年多,中印間簽證、學術交流、文化合作和邊境貿易等多個方面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凍結”,中印之間亟待恢復正常化的通道還有很多。中國赴印電子簽證通道至今未恢復,中國學生順利獲得印度簽證的寥寥無幾,中印邊境貿易的堵點仍未暢通。可以說,目前主要還是中國向印度“單方面開放”,印度只向中國開了很小的“門縫”。相對于兩國28億多人口的市場規模和往來需求而言,中印當前在許多領域的交往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多年來印度對華政策一直受到某些認知誤區的束縛,一些印度政客頑固地將中國視為 “主要競爭對手”甚至“假想敵”,任由“零和博弈”的焦慮主導對華政策情緒,以至于不能務實理性地與中國改善關系。作為一個有著極強戰略自主理念的大國,印度也需要擺脫西方對其強加的在“印太棋局”中的角色設定。一個事實是,近期新德里反抗華盛頓高關稅政策的底氣中,來自相鄰大國對其實現貿易多元化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中國與印度都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理念,不愿被任何第三方綁架。改善對華關系,應當是符合印度國家利益的自主選擇。放寬人員往來,本是互惠互利的舉措,將直接服務于兩國日漸龐大的企業、學術、文化界人士的交流需求,便利的是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往來,得到實惠的是兩國各界。在全球局勢動蕩、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中印都處在發展振興的關鍵階段,是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推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中印應該聚焦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為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多貢獻。
中印恢復的直航航班能否劃出雙邊關系“新航跡”,關鍵在于印度能否跳出一段時間以來干擾雙邊關系的內外部因素,真正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印關系。中印都擁有悠久文明與強勁發展勢能,人們希望看到“龍象共舞”而非“龍象相爭”。直航的恢復讓我們看到一個開始,但它更在提醒,除了航班,中印之間真正該恢復的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