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的“諂日媚日”表演喪盡民族氣節

2025年10月25日,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日子。80年前的這一天,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臺灣重回祖國懷抱。臺灣光復,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榮光。
臺灣光復是血淚鑄就的民族記憶。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自此臺灣進入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體現為經濟掠奪、文化同化和政治壓迫,企圖磨滅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和中華文化認同。面對日本殖民者的殘酷統治,臺灣同胞的反抗從未停息。從早期的武裝抗日斗爭,到后期的文化抗爭,均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付出巨大民族犧牲換來的勝利果實,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中國收復失地的正義之舉。
在這個本應深刻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時刻,臺灣賴清德當局卻不忘“諂日媚日”。在日本右翼政客高市早苗當選首相后,賴清德在社交媒體上用日文向其表示祝賀,這絕非簡單的禮節性往來,而是民進黨當局長期奉行的“親日反中”“倚外謀獨”路線的又一次集中暴露。
高市早苗作為日本政壇知名的右翼分子,其本人及所屬勢力在歷史問題上態度曖昧,甚至多次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張目,還曾多次參拜靖國神社。賴清德向這樣的人物示好,無異于向曾經殘酷壓迫臺灣人民的日本殖民者“叩首”,是對歷史的公然背叛和對臺灣先輩偉大抗日精神的褻瀆。
長期以來,民進黨當局將日本等外部勢力視為對抗大陸、推動“臺獨”的所謂“倚仗”。他們刻意渲染所謂“大陸威脅”,企圖通過獻媚于外部反華勢力,換取政治支持。賴清德此次迫不及待地向高市早苗“獻媚”,正是“挾洋自重”心態的體現。企圖通過強化與日本右翼勢力的勾連,為岌岌可危的“臺獨”幻想注入強心劑。然而,這種將臺灣的前途和命運寄托于外部勢力的做法,不僅極不負責,更是將臺灣推向險境。
一個真正有擔當、對人民負責的政黨,應當堅守民族大義,維護國家尊嚴。而民進黨當局為了狹隘的政治私利,不惜卑躬屈膝,對昔日殖民者后裔極盡諂媚之能事。這種“媚日”姿態,與其在島內打壓中華文化、推行“去中國化”的行徑是一致的,目的是割裂臺灣與祖國的歷史文化聯系,為其建構虛幻的“臺獨”認同鋪路。
外部反華勢力對臺灣問題的介入,絕非真心關心臺灣民眾的福祉,而是企圖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的發展,重溫染指臺灣的舊夢。民進黨當局甘當外部勢力的“棋子”,只會損害臺灣同胞的利益,破壞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臺灣問題的解決,終究要靠兩岸中國人自己。
八十年光陰流轉,臺灣的光復史昭示:臺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歷史大勢。國際社會普遍遵循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當局的“臺獨”迷思和依附外力的策略,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絕路。賴清德的“諂日媚日”表演,不過是在這股浩蕩洪流前螳臂當車的鬧劇,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事實,也阻擋不了兩岸同胞走向融合、共創復興的偉大進程。(作者系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助理熊興)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