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位“卷尺哥”迅速走紅網絡。他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也不標新立異,只是兩年多來日復一日地帶著一把卷尺,穿行于城市街巷,像一位細致的“城市體檢員”,專注地排查井蓋錯位、設施損壞、占道樹木等微小但直接關系市民日常安全與體驗的“城市隱疾”,并將發現的問題拍攝成短視頻,標注地點、清晰地陳述隱患。令人稱道的是,相關市政部門展現了驚人的響應效率,“卷尺哥”隨手拍、有關部門“秒整改”,部分問題甚至在當天就得到了解決,這種良性的互動獲得了眾多網友點贊。
這場“卷尺哥”與市政部門的“雙向奔赴”,已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網絡熱點,更成為觀察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窗口。它促使我們深思:如何借此良性的“政民互動”,探索出一條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的新路徑?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超大城市治理既需要科學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也離不開對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敏銳洞察與敏捷響應。因此,從市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以“找問題”的眼光審視城市運行的每個環節,正是持續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徑。
對于“卷尺哥”主動測量城市“卡點”與“痛點”的行為,有人將其評價為“較真兒”,但這種“較真兒”的真正可貴之處,在于將個人體驗置于更廣闊的公共空間來思考:嬰兒車能否安全順暢地通過天橋?盲道是否被違規占用?正是這份從“私域”到“公域”的視角跨越,使他成為城市治理體系中獨特的“移動感知單元”。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關注點也從“個體面對的問題如何解決”悄然轉變為“我們的城市如何更好”。這既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公共善意,也是一份敢于“挑刺兒”的公民銳氣,更是一種將個體困境置于公共語境中審視并推動系統性改善的自覺行動。
對于市政部門的“秒整改”,“卷尺哥”調侃“不知道是哪位領導盯著我的賬號”。對此深圳方面回應,并沒有“盯著賬號的領導”,但有一套“看得見民意的系統”。這進一步詮釋了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的深刻內涵。自2022年11月以來,深圳打造的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核心平臺日均處理訴求約1.4萬件,整體響應速度在“分鐘級”。與此同時,相關部門組建專業團隊,深入互聯網平臺,主動挖掘、識別市民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線索,實現從“等訴求”到“找需求”的轉變。這一系列舉措,共同構建了一個開放、互動、協同的敏捷治理新范式。它不僅在速度上實現了快速響應,更在機制上實現了市民智慧與力量的有機整合,從而在治理的深度、廣度和響應速度上拓展了城市治理的邊界。
在為這場“雙向奔赴”喝彩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座城市的健康運行,不能長期依賴個別“熱心人”的偶然發現。如何將這類美好的“偶然”系統化、常態化,構建起持續響應民意的長效機制,是城市邁向“敏捷治理”下一階段的核心任務。
首先,應建立更寬廣、更便捷的官方參與渠道。在善用現有社交平臺的同時,需打造統一、權威且易于操作的市民上報平臺,以數字化工具降低參與門檻,使民意輸入更順暢、更集中。
其次,必須持續優化跨部門協同與流程再造。通過明晰權責、固化流程,構建從發現問題到處置結案的全周期閉環管理,確保響應效率不因公眾注意力轉移而波動,實現“敏捷治理”所要求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最后,要積極培育更深厚的公民參與文化。通過機制引導與氛圍營造,鼓勵更多市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卷尺哥”式的積極參與者,推動形成“城市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共識,為“敏捷治理”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作者是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