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阿根廷中央銀行宣布與美國財政部簽署總額為200億美元的匯率穩定協議。此舉旨在增強阿根廷外匯儲備,緩解該國近期因金融市場動蕩、本幣貶值帶來的市場恐慌,從而實現穩定匯率、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此后一天,美國財長貝森特也確認了這一協議的簽署,并表示“一個強大、穩定的阿根廷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對于這份協議,美阿兩國國內存在不少反對的聲音。美國國內認為,這份協議想要達到的政治目標高于經濟目標,“美國優先”原則并未被置于首位。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曾表示,對于美國國內牛肉價格連續多月處于高位的狀況,可以通過進口阿根廷牛肉抑制居高不下的價格。但此舉卻招致國內農牧民的不滿,認為這一政策將損害美國農牧業的利益。同時,阿根廷經濟目前處于高度不穩定狀態,用200億美元換取等額阿根廷比索,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收益相對有限,美國經濟界為此也提出疑慮。
事實上,對于華盛頓而言,其通過200億美元想要達到的政治目標顯然比經濟目標更為明晰。一方面,阿根廷即將進入國會中期選舉,由于政治紛爭、經濟壓力等因素,阿總統米萊所在的“自由前進黨”選情堪憂,并已在9月的地方議會選舉中大敗。米萊被視為特朗普的政治盟友,美國不希望他喪失對國內的掌控,因而試圖通過提供經濟支持助力其贏得國會中期選舉勝利。另一方面,隨著地緣政治博弈的加劇,美國希望通過經濟滲透進一步加強對西半球的掌控力。外界普遍認為,通過對阿根廷的控制,美國能夠在南美洲獲得鋰礦等大宗商品供應的優先權,并強化同拉美國家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以維持自身對“后院”的絕對控制與霸權地位。而今明兩年又恰逢拉美多個國家進入選舉周期,左翼執政的國家普遍面臨右翼的較大挑戰。如若拉美有更多右翼領導人上臺執政,無疑將更有利于美國實現政策目標。為此,美國對米萊的援助,某種程度上也具有風向標意味,顯示美國對拉美右翼的青睞。
當然,美國絕不愿將政治上的投入變成一樁“賠本買賣”。美阿總統本月14日在白宮舉行會晤時,特朗普就明確表示,如果米萊未能贏得選舉,美國將停止向阿根廷提供金融支持。這既是對阿根廷國內的一種喊話,也表明了美國功利主義的態度。多方認為,“門羅主義”在兩百多年后的美洲非但沒有遠去,甚至愈演愈烈。
面對這樣一份協議,阿根廷國內也表達了擔憂,認為過度依賴美國援助將喪失自身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反對黨激進公民聯盟黨主席馬丁·勞斯托表示,特朗普政府從不無償幫忙;正義黨主席、阿前總統克里斯蒂娜則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援助從來都是“今日面包,明日饑荒”,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是對阿根廷人民的不負責任。
事實上,回顧20世紀下半葉美國對處于經濟困境中的拉美國家的“援助”,無不將拉美國家拖入更深依附、更少自主性的境況。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發生債務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國際金融機構向拉美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同時開出新自由主義的“藥方”,不僅將拉美國家帶上去工業化之路,也帶來大量社會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墨西哥爆發金融危機,墨西哥不得已再次向美國和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尋求援助,危機過后的墨西哥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對外政策的選擇空間受到影響。而阿根廷上一次接受大規模經濟援助,發生在特朗普第一次執政時期。2018年,美國主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阿根廷500億美元的援助,但最終引發的是阿根廷社會動蕩以及此后的債務違約。
美國的援助是“雪中送炭”還是“火中取栗”?許多人在回望歷史。美國與阿根廷此次簽署的“穩定協議”,阿根廷能期待穩定的未來嗎?(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拉美研究中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