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分別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舉行視頻會談、與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通電話,內容主要涉及稀土出口管制、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安世半導體風波等中歐經貿熱點問題。同一天進行的兩個通話表明,盡管存在分歧矛盾,中歐間仍然保持著及時、有效的溝通渠道。對話而非對抗、協商而非脅迫,是化解矛盾的唯一正途,也是中歐關系應有的樣子。
此前,荷蘭政府“接管”安世遭到中方合理反制,歐洲汽車業普遍擔心由此引發的汽車生產線“停擺”和供應鏈中斷等風險。當正常的商業投資布局被冠以“莫須有”的風險標簽,當普通的技術合作被扣上“危害國家安全”的帽子,這種任性不僅打擊了中國企業,更動搖了國際投資者對歐洲營商環境的信心。事實證明,盲目跟隨地緣政治的指揮棒起舞,犧牲與中國的務實合作,只會讓歐洲陷入經濟反噬與戰略被動的雙重困境。
中歐經貿摩擦的癥結,一個是泛化的“國家安全”概念,一個是違背契約精神和市場原則。泛化安全概念,本質上是用政治邏輯替代經濟邏輯。當稀土、半導體、電動汽車這些正常的商業產品都被貼上“安全威脅”標簽時,國際經貿關系就失去了正常開展的空間。更危險的是,所謂“安全化”一旦成為慣性,標準的模糊性和彈性將使其成為保護主義的萬能借口。而違背契約精神,則是在動搖市場經濟的根基,帶來的“制度性傷害”是長期的、系統性的。
21日的兩個通話,傳遞出了積極的信號。謝夫喬維奇稱“歐方愿與中方共同落實歐中領導人系列經貿共識,妥處經貿摩擦”,卡雷曼斯也在通話中表示“高度重視”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愿與中方“密切溝通”、尋找“建設性解決方案”的意向。雙方同意按照第二十五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共識,盡快在布魯塞爾召開“升級版”中歐出口管制對話機制會議。從對抗到對話,反映在中歐經貿合作中,理性和務實的積極力量從未缺席。
歐洲需要摒棄對中國的地緣政治誤讀及偏見,以及在關鍵技術領域將中國視為“零和”競爭對手的焦慮。中歐經貿合作是互惠互利的: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7858.2億美元,繼續處于歷史高位;今年一季度,中國對歐盟進出口1.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萬元的貿易往來;截至今年9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萬列;中國在歐投資存量超千億美元,歐洲在華企業超萬家——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這些數字足以證明中歐經貿關系擁有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和內生動力。這種深度互嵌的經濟關系,是幾十年市場選擇的自然結果,是比較優勢規律和規模經濟效應共同作用的產物。
發展才是最大的安全,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證明,只有通過持續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而發展依賴于開放合作,一個國家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歐洲如果真正關心稀土供應安全,應該做的是加強與中國的長期合作,投資于本地加工能力,而非試圖切斷既有聯系;如果真正關心半導體產業鏈安全,應該做的是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而非隨意干預企業運營。
這次中歐之間兩個通話傳遞的信息至關重要:中歐之間沒有化解不了的分歧,只有尚待挖掘的合作縱深。在全球經濟面臨碎片化風險之際,中歐攜手將為世界注入強大的確定性。中國的立場是明確的:愿意對話,但堅持原則;尋求合作,但維護權益;面向未來,但不忘初心。期待歐洲領導層也能以更寬廣的戰略視野,看到中歐合作的巨大潛力,讓理性的光芒穿透偏見的迷霧,照亮合作共贏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