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掏出加特林”“愛因斯坦來中國參加高考”……如今,“想看什么自己做”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正憑借天馬行空的創意頻頻吸引關注。然而,不少基于經典IP或公眾人物形象創作的AI作品,也因涉嫌侵權,引發了關于AI改編與二次創作(以下簡稱“AI二創”)的廣泛爭議。近日,美國電影協會更是公開喊話OpenAI,要求其“立刻采取果斷措施”,制止旗下AI應用Sora2的侵權行為。
AI二創的強大傳播力,使本已趨緩的版權爭議再度升溫。但與其將此次風波視為頑疾復發,不如理解為技術落地初期的“成長陣痛”——這是AI生態從無序探索邁向有序成熟的必經階段。關鍵在于如何實現有效治理。
從技術邏輯來看,AI工具本身具備高度開放性與延展性,而AI創作的規范體系尚未健全,這為AI二創的“野蠻生長”提供了土壤。多數AI應用的文生視頻工具,其運行依賴兩個基礎:一是訓練階段抓取的海量網絡數據,來源分散、權屬模糊,天然帶有侵權風險;二是用戶輸入的細化提示詞,具有高度自主性,常傾向于圍繞知名IP或公眾人物展開創作,以引發共鳴。在尚未熟練掌握新工具時,用戶從熟悉的內容入手探索,實為技術普及初期的自然反應,并非AI時代獨有。
從內容生產邏輯來看,AI工具賦予用戶更大的創作自由,極大拓寬了表達邊界。正向的AI二創能夠激活文化資源,例如2025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AI微短劇《美猴王》,便是以新技術賦能傳統神話,助力文化傳承。用戶借助AI實現“去中心化”創作,跳出傳統內容巨頭的框架,完成對原作的重新解讀、影響力的延續,甚至實現與“數字生命”的對話。
不可否認,在AI二創的熱潮中,每個人都可能同時成為受益者與受害者。部分作品雖具娛樂效果,卻可能消解原作精神,甚至篡改集體記憶。例如,“讓老照片動起來”既能滿足用戶個人情感需求,也可能被濫用為惡搞工具,乃至用于換臉詐騙等違法行為。不少已故名人家屬也對親人被“復活”、惡搞明確表達了氣憤與心痛。
因此,承認AI二創侵權問題的階段性,不等于縱容風險擴散,更要警惕形成負面示范。構建健康的AI創作生態,不能僅靠限制與處罰,而需兼顧技術發展規律,預留探索空間,同時推動多方協同,樹立合法合理的創作意識,明確內容創作的邊界。
對創作者而言,AI賦權也意味著責任加重。工具本身并無絕對好壞,關鍵在于使用者能否堅守倫理底線。AI二創的真正價值,在于借助技術實現創意突破,而非在流量裹挾下走向低俗惡搞。
對平臺而言,必須主動承擔引導與規范的責任。相關企業應優化內容篩選機制,尊重版權所有者,對明顯侵權的提示詞進行攔截。作為AI二創的主陣地,短視頻平臺更需強化審核、暢通投訴渠道,并通過優化推薦機制鼓勵原創內容。
對有關部門而言,則需密切關注輿情與技術風險,及時回應與治理。例如2024年1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收效顯著。有關部門應持續因時施策,出臺配套法規,建立懲戒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合理的約束邊界。
縱觀技術發展史,新工具的普及往往經歷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AI二創也不例外。我們既不能因階段性問題否定其長期價值,也不可忽視風險、任其蔓延。唯有各方協同、共商共建,構建既有溫度又有法度的健康生態,才能讓AI二創真正走出“侵權狂歡”的陰影,實現可持續發展。(作者分別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