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20日在華盛頓宣布簽署“關鍵礦產供應保障框架協議”,聲稱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各投入10億美元,分別用于稀土及關鍵礦物的開采和加工項目,目標是建立“獨立、安全”的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消息發布后,西方媒體紛紛以“戰略突破”“對抗中國主導地位”作為標題報道渲染。然而,當熱烈的政治言辭散去,擺在眼前的卻是冷冰冰的工業現實:稀土產業不是靠喊口號就能建起來的,美澳所謂“半年內形成供應體系”的承諾,根本不具備可行性。
澳大利亞的確是稀土資源大國,擁有世界第四大稀土儲量。澳大利亞是中國境外唯一擁有重稀土生產能力的國家,其萊納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多年運營,已成為西方陣營稀土供應的象征。然而,“有礦”并不等于“有產業”。萊納斯公司至今仍依賴在馬來西亞關丹的加工廠進行分離和提煉,十多年來屢遭環保爭議與停產風波,即使保持穩定運行,其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也很小,遠不能滿足美國在新能源、軍工、芯片等行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其他稀土項目多數還停留在勘探、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建設階段,距離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相去甚遠。
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但它的提煉與加工極其復雜。人們常常以為稀土開采只是礦石挖掘,實際上,真正的技術重點在于分離和精煉。稀土礦中通常混合十余種元素,要分離出純度達99.99%的工業級稀土氧化物,需要上百次化學萃取、沉淀與凈化過程,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精密設備、穩定工藝和嚴格的污染控制。目前,全球超過80%的稀土分離與加工環節集中在中國,中國在設備、技術、成本和環保治理上的體系化優勢,已非短期投資能夠復制。澳大利亞雖然有礦,但缺乏完整的化工工業基礎,也沒有大規模冶煉設施和經驗豐富的化學工程師。10億美元的投資,在礦業層面或許能支持幾處勘探項目或礦山升級,但對整個產業鏈而言,僅是杯水車薪。
更現實的問題在于產業鏈協同。稀土供應鏈不僅包括采礦和冶煉,還涉及磁性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及終端應用。澳大利亞僅掌握上游資源,缺乏中下游配套環節。即便礦石開采出來,也仍需出口到其他國家加工,這與所謂“供應安全”背道而馳。美國雖然承諾通過出口銀行提供22億美元融資支持“美國優先”礦產項目,但實際資金更多流向美國本土企業與科研機構,澳大利亞所獲份額極為有限。華盛頓更希望掌控資源,而非扶持澳大利亞成為完整產業國。這意味著,澳方可能只扮演“原料提供者”的角色,而真正的技術收益仍留在美國。
此外,稀土產業的環境成本不容忽視。開采與分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含放射性元素的尾礦與化學廢液,若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污染。澳大利亞國內社會輿論對環保極為敏感,地方議會、原住民社區和環保組織一向強烈抵制高污染項目。過去萊納斯在馬來西亞的爭議就曾讓澳政府陷入兩難。倘若未來加工設施設在本土,勢必面臨新一輪社會阻力。任何一起訴訟或抗議都可能拖慢項目進度,甚至迫使企業重新選址。半年時間,別說投產,連環評程序可能都難以完成。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稀土產業的真正競爭不是地緣政治的口號之爭,而是化學工程和產業體系的較量。中國稀土行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形成從勘探、采礦、分離、冶煉到磁材制造的完整體系,技術成熟、產能穩定、成本低廉。美澳若試圖在短期內與中國“脫鉤”,不僅成本高昂,還將導致資源浪費與產業效率下降。稀土產業不像芯片可以依賴國際分工,而是典型的重工業體系,需要長期投入、穩定政策與高水平技術協作。簡單地用政治口號驅動,只會制造昂貴的重復建設。
從政治角度看,這份協議讓美國可以宣示“強化供應安全”,也讓阿爾巴尼斯政府在華盛頓贏得掌聲;但從產業角度看,它更像一場高調的象征性演出。稀土產業不靠宣誓建成,而靠實驗室、工廠和時間積累。澳大利亞有資源,卻缺技術;有潛力,卻無體系。若真想實現稀土自主化,至少需要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持續投資。半年建成供應鏈的承諾,只能停留在新聞發布會的稿紙上。
對澳大利亞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如何取悅美國,而是如何在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博弈之間找到理性的平衡。過度政治化的資源戰略,往往以產業空心化收場。所謂“美澳稀土夢”,在現實的礦山、工廠與化學反應中,終將要面對時間與成本的真相這一現實。(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