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同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經濟三季度“成績單”: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和0.4個百分點,經濟運行延續“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這兩件事在時間上的交匯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呼應:一個是決定未來五年方向的戰略擘畫,一個是當下經濟韌性的現實注腳。
放眼全球經濟版圖,5.2%這個數字是其中可貴的亮色。保護主義抬頭、供應鏈重組、局部沖突頻發……外部的“逆風”比預想的更強,但中國經濟依然實現穩定增長。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不僅為全球經濟貢獻了最重要的穩定增長力量,更值得我們對自己的發展道路保持高度自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種結構性韌性——外部環境或許會帶來階段性波動,但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向始終由自身結構優化、政策調控與制度優勢所塑造。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融合的步伐明顯加快,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升至16.7%;裝備制造業占比提升至35.9%,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主力。數字經濟和綠色產業同樣亮眼,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風電等產業產銷兩旺,“新三樣”產品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技術創新在加快突破,全國研發投入持續上升,專利數量快速增長。
回望“十四五”這五年,中國經濟在風雨中穩步前行。從疫情沖擊到外部環境突變,中國頂住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元三道大關,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萍紕撔聦崿F重大突破,綠色轉型全面提速,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3萬美元,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經濟于變局中開新局,新動能的成長正在讓中國經濟從“拼速度”走向“比質量”,從依靠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個很關鍵的邏輯主線:中國始終聚焦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中國的發展,是讓十幾億人過上更好生活的發展,是把增長建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基礎上的發展。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才能在風高浪急中穩住航向,在挑戰中不斷積蓄前行的力量。中國的發展理念也正在為全球提供新的啟示。面對全球“發展赤字”的擴大,中國始終倡導包容普惠、共同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實際行動,讓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中國在探索自身現代化的同時,也在為破解人類發展難題貢獻智慧與方案,讓“發展的價值”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共同語言。
在“十五五”規劃即將出臺的時間節點上,中國聚焦發展的意義正在進一步顯現。五年規劃不僅是經濟運行的時間表,更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藍圖。它將繼續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綠色轉型、區域協調、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作為重要方向,推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與優化,持續增強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梢灶A見,一個更富創新、更具韌性、更加包容的中國,將在新的起點上持續釋放確定性——不僅托舉自身的現代化進程,也為動蕩世界注入穩定與信心。
未來五年,我們要讓創新真正成為發展的主動力,讓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要讓內需更旺、市場更活,把消費潛力變成增長潛能;要推動綠色轉型,讓清潔能源和低碳生活成為新的增長點;還要繼續擴大高水平開放,用更開放的姿態吸引更多合作、迎來更多機遇。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起伏,中國經濟始終有底氣、有信心,也有辦法。只要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把規劃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圖景,中國的發展巨輪就一定能在世界風云變幻中破浪前行,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