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WTCF)發布了《世界旅游目的地競爭潛力指數報告(2025)》(以下簡稱《競爭潛力指數報告》),從文化吸引力、基礎設施、可持續性等十大維度對全球城市進行評估。其中,中國城市表現突出,北京與上海雙雙躋身全球旅游競爭潛力城市前十名,分別位列第五和第九。
隨著“免簽”政策持續擴大、來華外國游客數量快速增長,可持續發展已經從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附加項”轉變為“必需項”,成為決定城市長期旅游競爭力的關鍵。這也為中國各地在“十五五”時期推進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提供了明晰的參考框架與行動指引。
隨著“十五五”建設時期即將開啟,中國文旅領域的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將承接“十四五”基礎,圍繞“國際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建設展開。這一戰略方向既在國家層面得到明確,也已在地方形成廣泛共識。無論是東部沿海地區,還是廣西、貴州、四川、青海、寧夏等中西部省區,都紛紛提出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目標。
從學理角度看,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設施、服務等要素構成的綜合系統,具有天然的開放性與國際化屬性。旅游業作為基于人的流動的產業,不僅推動全球文化交流,也能帶動財富從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地區轉移,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路徑。
《競爭潛力指數報告》與同期發布的《世界旅游城市發展報告(2024-2025)》共同反映出當前全球旅游業的前沿趨勢。在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支柱外,倡導在旅游增長與居民生活質量之間取得平衡的“宜居即宜游”,數字化與智慧旅游正重塑旅游體驗,會展與商務旅游(MICE)能有效提升全年游客流量與城市韌性等,都圍繞“可持續”的核心詞,為各地推進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
具體而言,面向“十五五”的可持續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應聚焦以下三個核心維度:
第一,可持續的基礎設施改善。 當前,國內許多城市已在交通、住宿等硬件設施上達到國際水準。進入城市更新與“新基建”階段,建設重點應從滿足基本需求的物理設施,轉向服務于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的科技與生態設施。這要求城市在維護現有設施品質的基礎上,積極建設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發展低碳交通系統,并推動智慧化、包容性升級,實現基礎設施的綠色轉型。
第二,貫徹“以訪客為中心”的可持續服務理念。 這一理念涵蓋“可訪問性”“可體驗性”與“可參與性”。建設者需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強內容吸引力與文化真實性,讓國際游客不僅能“看到”風景遺跡,更能獲得深度的文化體驗;二是全面提升可訪問性,包括在大交通、“最后一公里”以及多語種服務上進一步暢通,特別是借助AI翻譯等技術破除語言障礙;三是優化落地后服務,精準響應國際游客對深度體驗、小團化、沉浸式的需求,并關注“文旅+體育”“文旅+美食”等融合消費新趨勢,實現服務的可持續迭代。
第三,可持續的品牌形象與文化氛圍建設。如今的旅行者更加注重深度體驗與遺產的真實性,因此目的地必須強化可識別性,塑造親民且鮮明的品牌形象,并將文化遺產置于城市政策的核心。中國城市和景區應善用融媒體與國際傳播資源,通過高質量內容生產與精準推廣,在國際輿論場持續發聲。同時,必須確保旅游發展的收益能公平地惠及當地居民與社區,在“煙火氣”“原滋味”和便利、規整間取得平衡,讓“宜居”與“宜游”相輔相成,實現品牌與社區的協同可持續發展。
總之,面向“十五五”的可持續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既屬于國家層面的綜合戰略,也依賴每一個城市和景區的在地化實踐與系統化推進。其核心不僅在于通過改善服務、提升設施、優化產品來吸引國際訪客,更在于通過旅游業的長產業鏈,將旅游業深度嵌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在面向未來的中國城市經濟提振中,找到更多元、更堅實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最終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多元共贏。(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