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此次會議既是對上一個五年周期的系統總結,也是對未來“關鍵五年”進行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統一設計。這意味著中國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程上,將以更清晰的頂層設計、更完備的制度供給,進入一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關鍵時期。
“十五五”的科學制定和決策部署是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體現了中國一以貫之的深刻發展邏輯。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這六個“堅持”既是對中國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未來征程的戰略擘畫。它以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發展的自主性、安全性、可持續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是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回望“十四五”,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世紀疫情嚴峻考驗,17個方面重大戰略任務、102項重大工程、5000多個具體項目全面落地,經濟增長與綠色轉型并進,創新要素持續集聚,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這一時期,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注入強勁動能。與此同時,“十五五”的頂層設計已在廣泛征求意見與民主協商中凝聚共識,規劃編制從開門問策到科學統籌,把公共智慧與資源要素統一集中,落實為國家戰略的政策協同,真正讓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
當前,世界正經歷一場深刻而持久的百年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暗流涌動,甚至在某些主要經濟體的政策中大行其道,嚴重侵蝕著多邊貿易體系的根基;地緣政治裂痕加深,武裝沖突的陰云徘徊不去,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全球經濟復蘇步履維艱,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能源糧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日益緊迫,卻因國際共識的缺失與協作機制的乏力而難以得到有效應對。這是一個“范式失靈”與“秩序重構”并存的時代。尤其是近年來,西方國家頻繁陷入治理失效的泥潭,多黨競爭極化惡化導致否決政治泛濫,“為反對而反對”讓法律政策遲遲不能得到制定和執行,國家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更是無從談起。
在焦慮與迷茫中,國際社會自然而然地會將目光投向那些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與可預測性的國家,期盼能從中尋找應對共同挑戰的智慧與方案。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連續10年排在全球第一的大國,召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發展進行謀劃與部署,必然受到全球矚目,有著獨特而重大的全球意義。中國憑借持之以恒的戰略定力、總攬全局的戰略視野以及務期必成的戰略魄力,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更深層次發展,以五年規劃接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向世界傳遞了強有力的信心信號:一個首先致力于辦好自己的事的中國,將通過一個更加成熟、穩定、高效的政治經濟體系,為世界貢獻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意味著中國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步伐更加堅定,方向更加清晰。一個治理更加高效、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經濟更具活力的中國,必將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也必將以更大的智慧和力量,與世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